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万宁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便还家(要求)   B. 来问讯(全,都)

    C. 清冽(格外)   D. 首昂视(举)

  •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qián)诚  驰(chéng)  (yū)回  (zhòu)然

    B. (zhù)防 (chà)那   焦(zhì)  (wān)蜒

    C. (zǔ)咒   (xié)持 (ní)裳 俯(gǎn)

    D. (xuán)晕  徘(huai) (sù)愿 远(tiào)

  • 3、名著考查。请选出在“傅雷教育儿子待人要(  ),做事要(  )。”一句中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谦虚     严谨

    B.严肃       认真

    C.随和     随意

    D.求真       求实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人/卿今者   B. 明灭见/不久居

    C. 便向路/济困   D. 之而去/桃花源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   长相思·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1全词采用侧面描写,突出夜雨____的特点。

    2词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词人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A.恨 B.愁 C.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志士追寻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①古代先贤的中国梦是“选贤与能,________”的豪迈之情;②陶渊明的中国梦是《桃花源记》中“_______,并怡然自乐”的和谐之景;③杜甫的中国梦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之怀。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傅雷家书》节选)

    (1)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   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还是一位特殊的   家,《傅雷家书》中饱含了他对儿子   和傅敏在为人处世上的指导和期望。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采一把艾蒿回家

    丁立梅

    出城,去采艾蒿,带了儿子。城郊有一片小河,水已见底,里面长满艾蒿。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要作种种臆想。

    “彼采艾兮,如三岁兮。”这是《诗经》里的艾蒿,是情深意长的牵念。其中的男人女人短别离,不过一日不见,竟如同隔了三年。爱,从来都是魂牵梦萦的一桩事。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双采艾的手,如何落在艾蒿上?他(她)采了做什么的?这遥远的风俗,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街上也有艾蒿卖,和芦苇叶一道。稻草胡乱扎着,一束束,插在塑料桶里。这种植物,叶与茎的颜色雷同,淡绿中,泛白,泛灰。这样的色彩,不耀眼,很低调。是乡村女儿,淡淡妆,浅浅笑。闻起来微苦,一股中药味。村人们又把它叫作苦艾。也只在远远的乡村,也只在荒僻的沟渠里生长。平时大抵少有人想到它,只在这个叫端午的日子里,它突然被记起。大人们会吩咐孩子,去,采几把苦艾回来。

    那个时候,乡村的乐事里,采艾蒿,也算得上一乐吧。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奔向那沟渠去。吵吵嚷嚷着,节日的喧闹,被我们吵嚷得四处流溢。很快,每人怀里,都有一大捧艾蒿。路上走着,一个个小人儿,身上都散发出一股中药的香味。

    艾蒿生于山野之中,枝叶上难免会沾上一些泥土或浮尘。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了。于是我们在回家之前,先奔到村头的小河边。河水清澈欢快地流淌。涌到河边的孩子,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努力唤醒这些入睡的婴儿。之后才又一窝蜂似地涌进村庄。

    门前的木盆里,煮好的芦苇叶,早已泡在清水中。眼睛瞟到,心里的欢乐,就要蹦出胸口来,知道要包粽子吃了。大人们这时若指使我们去做什么,我们都会脆脆地应一声,跑得比兔子还快。至于插艾蒿,那完全不用大人们动手的,门上,柜子上,蚊帐里,到处都被我们插满了。一屋的艾蒿味,微苦。大人们说,避邪。我们虽对这风俗习惯一知半解,但知道,插上艾蒿,就代表过端午了。于是很欢喜。

    眼下,站在城郊的小河边,望着满眼的艾蒿,我油然联想到远方的友人。

    朋友是湖北人,也是写作的,曾与我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后来,她去了美国。她的家乡,过端午也有插艾蒿的习俗,她也曾于小小年纪里,去采过艾蒿。昨天,我收到她发来的邮件,她说,国内这个时候,又该粽子飘香了吧。并不想粽子,美国一些华人超市里有卖。却想艾蒿,想坐在艾蒿味道里吃粽子的童年,温和的中药味,把人包裹得很结实很温暖。

    就是这样,故乡隔得再远,有些味道,注定是忘不掉的。

    我的儿子,他第一次认识了艾蒿,觉得奇怪,捧着一把艾蒿问我,为什么过端午要插艾蒿呢?我这样回答他,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避邪呢,我又补充。口气酷似当年我的母亲。继而想,若干年后,我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艾蒿,而且,端午节一到,他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艾蒿,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

    1作者由“端午节带儿子出城采艾蒿”这件事引发了哪些“臆想”?

    2文中两处划线句在修辞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这句话的理解。

    4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请举出两种。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丰子恺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3)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4)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