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卑鄙(bǐ) 谩延 挑拨离间(jiān) 袖手旁观
B.埋怨(mái) 决择 行将就木(xíng) 不修边幅
C.瞭望(liào) 指摘 怒不可遏(è) 接踵而至
D.眺望(tiǎo) 旷野 亭台楼阁(gé) 纷至踏来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农谚(yàn) 褶皱(zhě) 砂砾(lì) 销声匿迹(nì)
B.行辈(xínɡ) 怠慢(dài) 眼眶(kuànɡ) 怒不可遏(è)
C.寤寐(mèi) 羁绊(jī) 瞭望(liáo) 目眩神迷(xuàn)
D.虔诚(qián) 龟裂(guī) 坠落(duò) 接踵而至(zhǒnɡ)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人情世故:人的感情和人世上的故事。)
B.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斡旋:调停,调解。)
C.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D.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4、下面各项中,修辞手法与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比喻——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鲁迅《社戏》)
B.拟人——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贺敬之《回延安》)
C.借代——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用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D.引用——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画线句子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是本诗的重要特色。请结合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6、古诗词默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从以下链接材料中任选一则,结合《傅雷家书》中相关内容,谈谈给你的启示(70~120字)
(链接材料)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筷子,是中国文化代表符号之一。古时称为“著”,后流传到南方,因“箸”的谐音为“住”,住在河边的船家忌讳这个词,便把“箸”改为“快”,讨个口彩。又多以竹子为做筷子的工具,所以给“快”字加个竹字头,“筷子”便流传开来。《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蔡元培曾在法国设在餐宴会招待客人时说:“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过刀叉,不过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宴会上出现刀叉会被人视为凶器,影响友好欢乐的气氛。”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用筷的习俗皆由我国传入。
(材料二)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于家的味道,它是一个味觉的习惯,也是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因为“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下边是关于法国和中国餐具的图片。
【1】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筷子”都蕴含哪些文化信息。
【2】请仔细观察下图,说说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
写作提示:①说明要素要全面;②思路清晰;③80字为宜。
9、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月夜归航的罗汉豆,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
在你的记忆里,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2)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③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学校等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