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红河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其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辨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C.《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D.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钱塘湖春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卖炭翁》都是他的作品。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嗔怪 挖墙角 拈轻怕重 众志成城

    B.拗口 主旋律 共商国是 抗击疫情

    C.驰援 凉拌菜 震聋发聩 铭记在心

    D.跻身 有担当 一视同仁 坚决取谛

  •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一次讲演》在演讲中不断变换人称,有力地配合讲演者思想感情地表达。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语言风格风趣幽默。

    B.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庄子的《北冥有鱼》表达了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大道之行》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C.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马说》通过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意,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D.游记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自由的文体。《一滴水经过丽江》采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从一滴水这个独特的视角,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集历史、人文、地理等于一体的美丽画卷;《壶口瀑布》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石,后写水,视角反复转换。

  • 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一(jí)       (shǔ)       (jì)       章(zhuàn)

    B.山(yú)       (sǎn)     ##dot## 不(wǎng)       (guàn)

    C.弥(lè)       (yí)       (xū)     ##dot## 首(jiǎo)

    D.衣(zhě)       (rán)       (mǐn)       篷(ruò)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古诗《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完成下面小题。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根据提示默写。

    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虽有佳肴》)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

    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⑤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敢随俗的高洁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傅雷家书》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信集,父爱流淌在朴实的文字背后,深沉而温暖。我们可以运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将关注点聚焦在“父子情深”这个话题上。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父亲苦心说教背后流露出的浓浓父爱。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现代文阅读

    壮乡三月三“歌圩”

    ①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人能歌善舞举世闻名。他们以歌陈事、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或表露情感、宣泄情绪;或选贤举能、传情择婿,逐渐形成了“歌圩”这种以歌为主的节目盛会。每到农历三月初三,社乡处处成了歌的海洋,盛装打扮的人们向“歌圩”涌去。

    ②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称之为“墩圩。”相传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所以又称“歌仙节”。

    ③壮乡歌圩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古代文献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地方就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④壮乡的歌圩每年有好几次,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

    ⑤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会来旁观助兴。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对唱。有单对、有双对、有集体对。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

    ⑥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应对双方或单对单,或组对组,歌词往往是脱口而出,即兴“爆肚”,以难倒对方为胜,显示出无穷的智慧。当然大不乏戏谑诙谐之词,逗得听众哄堂大笑。节日期间,不但有欢歌笑语,还有抢花炮,要杂技、舞龙舞凤、碰红蛋、演壮戏等各种娱乐活动。抛绣球是歌圩节上主要的娱乐节目,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了。

    ⑦如今,壮族歌节发展成为“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好手也云集而来,自然,活动内容更丰富多彩了。

    1下列关于“歌圩”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歌圩”也称“墩圩”,壮语为“出野外玩耍”之意,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B. “歌圩”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因此人们又称之为“歌仙节”。

    C. “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形式多样,唱词丰富。

    D. “歌圩”是以唱山歌为主,兼有许多娱乐活动,如抢花炮等,场面热闹,充满情趣。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指出了众所周知的“歌圩”举办时间,富有吸引力。

    B. 第③段按照时间顺序,引用典籍内容,介绍了壮乡“歌圩”节的悠久历史,读来真实可信。

    C. 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指出歌圩节持续的时间,删去之后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D.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主要介绍了歌圩的历史、举办时间、规模特点,娱乐节目等。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 山歌在壮族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逐渐形成了“歌圩”这种以歌为主的节日盛会。

    B. 壮乡的歌圩每年有好几次,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每次都很隆重。

    C. 在歌圩上,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邀请歌”观察对手,得到女方应客就唱“询问歌”。

    D. 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它以难倒对方为胜,因此歌词需要苦思冥想,需要智慧。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懂得父母恩重于山,所以才会涌泉相报;因为明白友情的可贵,才更渴望一份纯真的感情;因为经历离别的痛苦,才更珍惜相聚的欢乐;因为懂得时间的宝贵,所以才刻苦努力地学习;也或者,因为感受环境的恶化,才更懂得保护生态的必要;因为知道取合得当,所以才能更从容地把握今天……

    请以“因为 ,所以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