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暄(太阳的温暖) 形骸(身体) 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皱缩) 间或一轮(偶尔) 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 窈陷(幽深) 安逸(安闲)
D.鄙薄(轻蔑) 折罪(抵偿) 素不相识(向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邻居小伙平时总是西装革履,每次见到他,我都由衷地对他说:“在下真是风度翩翩!”
B.作为负责接待的领导,他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诚挚道歉:由于事务繁忙,照顾不周,请海涵。
C.这次办理出国手续,多亏你帮忙。明天我将登门致谢,请你在家恭候。
D.闻名海外的大学者竟然如此低调地抛砖引玉,真可谓文章盖世,道德无双!
3、下列对《错误》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莲花”“柳絮”“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B. 第二节极力写少妇在春光时节的等待和期盼。因为心上人的未归而使春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C. “美丽的错误”这一看似矛盾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既能引人深思,又保持了全篇的婉约之美。
D. 诗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女子外表的美丽和内心的凄清、寂寞、惊喜、失落表现得十分鲜明。
4、下列文言特殊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泊牧以谗诛
A. 成卒叫,函谷举
B. 不拘于时
C. 斯用兵之效也
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拿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掲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一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_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_____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________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__________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A.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
B.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
C.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D.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但屠呦呦却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
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具有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各种活动她都是能免则免。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没有放弃工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尽已所能。
“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选自《八十多载仁心今更红——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有删改)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陈芳、余晓洁) 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
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在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这一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被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在3亿人份以上。
《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几乎全世界的记者都在找她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正躺在沙发上打电话。这个世界瞩目的老太太卷着裤腿,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绿色对襟汗衫。尽管站在小区里一抬头就能看到人民日报社亮着金色灯光的大楼,这个躲藏在胡同里的小区却似乎从未离媒体如此近过。从早上开始,屠呦呦的小区停满了车,保安知道小区里有个科学家得了个奖,是“什么第一”,但对这个叫屠呦呦的老人没有什么印象。
屠呦呦参加的研发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是在战争背景下开展的。1964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这个事比打仗死伤还要高”,屠呦呦回忆,双方都开始寻求治疗疟疾的全新药物。越方向中国求助,屠呦呦加入了科研项目。
“交给你任务,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85岁的老人倚在沙发上,平静地说起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屠呦呦被派去海南岛,在苏联学过冶金的老伴儿李廷钊被派去云南的五七干校。
没有人比李廷钊更了解这个粗线条的科学家。她不太会做家务,买菜做饭都要丈夫帮忙。有一次坐火车外出开会,她想在中途停靠的时候下车走走,竟然忘了按时上车,被落在了站台上。“别人还以为我有生活秘书,他就是我的秘书。”屠呦呦眯眼笑着看着老伴儿。
近半个世纪前,屠呦呦从我国古人将青蒿泡水绞汁的记载中获取灵感,意识到高温煮沸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将原来用作溶液的水替换为沸点较低的乙醚后,获得了更有效果的提取物。李廷钊说,研究青蒿素的时候,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
为了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提及此事,老伴儿李廷钊插嘴道:“人家抗美援朝还志愿牺牲呢,吃药算什么?”“当时动物试验过了,药走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耽误一年。”85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所以那时候也不考虑荣誉不荣誉,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屠呦呦始终从事中医药研究并最终带领团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人生。
B.“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是为了突出她不善言辞。
C.屠呦呦是一个粗心的人,一切都需要丈夫帮忙,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丈夫李廷钊的帮助,或许就没有屠呦呦的获奖。
D.三则材料都提到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都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屠呦呦对中医药科学的坚守。
【2】下列对材料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十分注重语言美,文章语言优美舒缓,使屠呦呦医者仁心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
B.材料二以平实质朴的叙述性语言,就屠呦呦获奖、屠呦呦的生平及其提取的青蒿素被广泛使用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C.材料二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D.材料三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再现了屠呦呦获奖前的埋头苦干,彰显优秀科学工作者的本色。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越战争中,美国与越南都深受疟疾的困扰,因疟疾导致严重减员。在此情况下,中国主动支援越南,成立研发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
B.屠呦呦的履历简单,但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成为首个提取到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的“醚中干”的科学家,并以此挽救了无数生命。
C.当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时,屠呦呦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对研究青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屠呦呦像无数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一样,在成功的道路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她捧得大奖,是国人的荣耀,更是对学人的鞭策。
【4】材料三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天寒更觉衣被薄,故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_______________”、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似体会。
(2)《赤壁赋》结尾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照应了开头,又生动地描绘了主客和衣而卧、乐而忘归的场景。
(3)韩愈的《师说》文末用“好古文”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同时还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作者作此文的直接原因。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叙述自己早起晚睡、每天都在操劳家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自己对同舍生“略无慕艳意”的原因。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李氏子蟠……学于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璧赋》)
(3)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开妆镜也;__________________,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5)野哭千家闻战伐,__________________。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代价才开辟了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彩虹为喻,写出楼阁间的双层通道给人的观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无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适合用来赞美为卫生健康事业奉献终身的张定宇院长。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即使年龄比自己小也能以之为师,他给出的理由是“______”;然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从师不需计较长幼:“______?”
(2)坚守干净正直的节操,传承古代圣贤的美德,屈原在《离骚》中发出“______,______”的慨叹,启发当代青年思考守正不阿的重要性。
(3)设问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往往起到增强情感表达力量的作用,有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如:“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万里桥①江上习射
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②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③他年下百城。
【注释】①万里桥:在成都城南锦江上。②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③笴(gǎn):箭杆,代指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点题,交代将士演习的时间、地点、环境及演习的过程。
B.颔联通过描摹“风”“声”,写出了将士们认真演习、臂力不凡的形象。
C.颈联写作者被演习场景所震撼,认为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金人的侵犯。
D.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的愿望。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颈联。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客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B.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C.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D.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时诸侯国的官员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也以大夫作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B.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总搅军政大权于一身。
C.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
D.六艺含义有二:一是指六种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偶家的“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已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围困在野外。
B.听完子贡的回答后,孔子说好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他的作品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孔子认为子贡能够认清现实,客观对待,距离志向的实现不远了。
C.对于此番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而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这些国君们的遗憾,而老师身陷困境倒更能显出君子本色。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的有关著作,并到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2)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5】子贡和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分别表现出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重庆书店“钟书阁”因独特的设计而闻名全国,整体设计充满着重庆文化元素,布局了“山形阶梯”以及“盗梦空间”般的设计。开业仅半月,书店接待的客流量已近20万人,店家不得不采取限流措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网友“打卡”的热情,甚至春节假日期间晚上9点门口依然人潮涌动。排队两小时,拍照两分钟。
对于“钟书阁”的火爆,网上有人质疑,认为很多人并非读者,而是去凑热闹的“观光客”。也有人认为,作为文化荟萃之地,书店通过巧妙的设计与环境打造吸引读者,可以提升人们对书店的关注度,进而推动全民阅读,恰恰是书店的文化使命所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