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后作导,引导),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太子丹质于秦 质:做人质
B.乃造焉 造:到……去,造访
C.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
D.太子再拜而跪 再:第二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周有光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为当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启发。
B. 周梅森创作的《人间正道》《至高利益》《我主沉浮》和《绝对权力》等政治小说闻名全国,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是他的又一部反腐力作。
C. 保定市徐水区发布政策规定,暂停向拥有本区3套及以上住宅的本区户籍居民家庭出售新建商品住房及二手住房;取得本区居住证的非本区户籍居民家庭,方可允许在本区购买一套住房。
D. 伊罗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闻实践以及他对“宣传”与“真实性”的挑战和质询确立了他在中共新闻史上的独特地位,他倡导的“宣传也要讲求事实”的观点在今天得到了充分认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4、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周朴园得知面前这个两鬓斑白的老婆子就是他当年玩弄过的漂亮侍女时,他色厉内荏,拿出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并声称“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侍萍将肮脏的支票撕得粉碎,然后迸发出血泪控诉:“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一撕,撕碎了周朴园自私自利的假面具,__________。
A.资本家金钱万能的信条被撕碎了,撕出了侍萍善良正直的性格,撕出了她三十年风雨中磨炼出的反抗精神
B.撕出了她三十年风雨中磨炼出的反抗精神,撕碎了资本家金钱万能的信条,撕出了侍萍善良正直的性格
C.撕出了侍萍善良正直的性格,撕碎了资本家金钱万能的信条,撕出了她三十年风雨中磨炼出的反抗精神
D.撕碎了资本家金钱万能的信条,撕出了侍萍善良正直的性格,撕出了她三十年风雨中磨炼出的反抗精神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出让金缘何能在“最严调控年”里创下新高?巨额的“卖地”进账如何使用?地方的“土地财政依赖症”是否会进一步加剧?这些问题应该引起专家们的深入思考。
B.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速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
C.“从9月份开始,大部分香烟,尤其是中高价位香烟的批发量就开始增加,”昆明穿金路上一家烟酒批发店的李老板对记者说,“现在部分畅销品牌的香烟拿货都很困难,经常会缺货”。
D.中华红丝带基金由全国工商联发起成立,5年来,已在河南、云南、四川等地实施的公益项目有“中华红丝带家园”“全国艾滋患儿营养资助计划”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书院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最终在清末因学制改革而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虽然不同时代、不同书院的书院精神各有异同,但总体而言,书院精神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到众多书院的学规、书院记等各类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书院对人格修养、品德养成的高度强调;第二,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天崩地解,落然无与我事”的陋儒;第三,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书院士人穷理尽性,关注对大本大原问题的探究,致力于深入的理论探讨,努力为重建秩序、安顿人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书院独特的氛围,自由的学风,激发了士人的创新意识。宋代以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几次学术创新,都是与书院相联系的;第五,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许多书院招收学生不拘一格,没有出身、地域限制。同时邀请不同学派学者讲学论辩,包容、接纳不同的学术观点。第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自主精神。书院在尊师重道的同时,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将老师视为学生求学问道的同路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疑难之处,师生互相探讨论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书院最为核心的功能和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与以科举功名为目标的“俗学”分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在宋代前期,因为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迅速扩大而官学不振,书院教育定位于从数量上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但办学模式上仍趋同于官学,衡量书院办学成就的标准也主要是学生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但是到南宋时期,在士人学子愈发热衷于科举功名,追求功利之风日益炽盛的情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对当时教育的弊病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反思。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朱熹基于儒家的教育理想,思考教育的宗旨,指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明理修身、经纶世务,而不是谋取声名利禄。而当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大儒张栻也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针砭时弊,对学子殷殷劝勉:“侯之为是举也(指刘珙重修岳麓书院),岂将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明确提出了以“成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导向的教育宗旨与目标。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重塑了书院教育的灵魂,提升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品质,使书院教育得以回归根本,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肖永明《古代书院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材料二:
光明智库: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吴国富:传统书院教育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首先在于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其次,书院教育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与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个行业、一个方面的知识技术教育迥然有异。书院教育使人在由过去、现在、未来构建起来的人类历史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在由芸芸众生、各行各业构建起来的人类社会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最后,书院教育为教育者、受教育者赋予了充足的发展可能性,使其心智不断得到开发,也使其热情不断得到激发,因而能够吸引众多名家大儒投身于这一事业。
肖永明: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书院教育的这些传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不应因时代的变化而湮灭,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现代教育如果抛弃这些宝贵传统,其损失是无法想象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记者《传统书院: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精神主要体现在书院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等方面。
B.书院秉承“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育人理念,这使得书院在学术领域极富有创新精神。
C.如果不是朱熹、张栻等人提出不同于“俗学”的理念,书院教育的灵魂难以回归根本。
D.传统书院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符合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因而值得现代教育深入挖掘。
【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书院精神”的一项是( )
A.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B.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请结合材料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
著名的东林书院的讲堂——“依庸堂”,大堂立柱上的对联是明代重修书院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题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千古绝对,静静地悬挂在“依庸堂”大堂左右,彰显了中国书院文化的风骨,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形容景物,妙绝千古,“_________,________”在交代时令、描写景物中,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门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战败的狼狈之态。
(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愿意坚守清臼,效仿先贤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喻为蓬草与归雁,含蓄地表达了飘零之感。
(2)《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劣马只要坚持不懈也能到达目的地。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琵琶女月夜独守空船的寂寞。
9、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两句指出人经受各种磨难的意义所在。
(2) 韩愈在《师说》中概括了老师的职能,并通过“_____,____,_____”三句指出不从师的后果。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2)人生如梦,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春水碧于天,_______。 (韦庄《菩萨蛮》)
(6)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下,学生开学时间被推迟,但是“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荀子在《劝学》中的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功在不舍”。用劣马和好马进行对比说理,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⑵春冬之时,则 ____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⑶ 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⑷座中泣下谁最多? 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⑸人间如梦, 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⑹想当年,金戈铁马, 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吾生也有涯, _________________。(《庄子•养生主》)
⑻刑天舞干戚, _________________。(陶潜《读山海经》)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送湖北招抚吴猎
【南宋】刘过
问紫岩①去后汉公卿,不知几貂蝉。谁能借留侯箸,著祖生鞭。依旧尘沙万里,河洛染腥膻。谁识道山客,衣钵曾传。
共记玉堂对策,欲先明大义,次第筹边。况重湖八桂,袖手已多年。望中原驱驰去也,拥十州、牙纛②正翩翩。春风早,看东南王气,飞绕星躔③。
【注】①紫岩,指南宋抗金名将张浚,吴猎曾拜其子张拭为师。②纛(dào):大旗。③躔(chán):天体运行。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中,“汉公卿”和“貂蝉”都运用了借代手法,“汉公卿”以汉官员代南宋官员,“貂蝉”以冠饰代人。
B.“河洛染腥膻”运用比喻,辛弃疾的“佛狸祠下”运用典故,虽然手法不同,但都表现了中原被异族侵占的情景。
C.下片中描述了吴猎当年在宫中对策、提出抗金大计、筹划边防事务的情形,与现在闲逸的生活状态形成对比。
D.“望中原”句描写吴猎中原赴任时雄壮的画面,“春风早”句描写王气升腾国运昌盛的情形,都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对吴猎的期许,也有人认为表达了对吴猎的不满。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严毅沉果,有大略。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乾元初,代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不利,降贼,史思明乘胜西向。光弼敦阵徐行,趋东京,谓留守韦陟曰:“贼新胜难与争锋,欲诎之以计。然洛无具粮,危逼难守,公计安出?”陟曰:“益陕兵,公保潼关,可以持久。”光弼曰:“两军相敌,尺寸地必争。今委五百里而守关,贼得地,势益张。不如移军河阳,北阻泽、潞,胜则出,败则守,表里相应,贼不得西,此猿臂势也。”遂檄河南纵官吏避贼,闲无留人,督军取战守备。上元元年,进围怀州,思明来救,光弼再逐北。思明屯兵河清,声渡河绝饷路。光弼壁野水渡,既夕还军,留牙将雍希颢守,曰: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左右窃怪语无伦。是日,思明果召日越曰:“光弼野次,尔以铁骑五百夜取之,不然,无归!”日越至垒,使人问曰:“太尉在乎?”曰:“去矣。”“兵几何?”曰:“千人。”“将为谁?”曰:“雍希颢。”日越谓其下曰:“我受命云何?今顾获希颢归,不免死。”遂请降。希颢与俱至。光弼厚待之,表授右金吾大将军。高晖闻之,亦降。或问:“公降二将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再败,恨不得野战,闻我野次,彼固易之,命将来袭必许以死。希颢无名,不足以为功。日越惧死,不降何待?高晖才出日越之右,降者见遇,贰者得不思奋乎?”宝应元年,进封临淮郡王赐铁券,名藏太庙,图形凌烟阁。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一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B.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C.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D.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列国皆有御史,掌管文书及记事,后来专司纠弹。
B.长揖,旧时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一种敬礼,比跪拜礼简慢,多用于平辈间。
C.上元,指肃宗年号。皇帝通常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后人常用年号来代指皇帝。
D.铁券,是封建帝王用以褒奖功臣、重臣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众轻慢承业已令李光弼不满,兵权交接时的狂妄彻底激怒光弼,招来杀身之祸。
B.李光弼反对退守潼关,认为兵家寸土必争,主张移军河阳,形成灵活作战之势。
C.史思明曾打败许叔冀,迫使其投降;后来他驰援怀州,又迫使李光弼两度败北。
D.李光弼平叛有功,晋封临淮郡王,名列太庙,并在凌烟阁留下画像,极富荣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新胜难与争锋,欲诎之以计。然洛无具粮,危逼难守,公计安出?
(2)恨不得野战,闻我野次,彼固易之,命将来袭必许以死。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尼采说:不要爬上山顶上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也有人说:何必往上走,从山脚看,世界也有别样的美丽。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你又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