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吴忠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B.“殡”在古代指验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枢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C.“坟墓”在古时是两个概念: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

    D.古人在服丧期间,在坟墓旁搭建的屋舍,叫作“庐冢”,亦作“庐墓”。“庐”,屋舍;“冢”,坟墓。

  • 2、下列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是

    A.高大挺拔、叶子油绿闪亮的白杨树,像一排士兵似的排列在宽阔而笔直的马路两旁。

    (白杨树排列在马路两旁。)

    B.数万名群众炽热的目光凝神注视着一片祥和的天安门。

    (群众注视着天安门。)

    C.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发现是我国几代科学家长期艰辛努力的结果。

    (发现是结果。)

    D.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地停泊着乡村里来的敞口船。

    (河埠头停泊着敞口船。)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然悔悟

    B.   .  .  遍插茱

    C.       躬尽瘁

    D.       春风

  •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shú) (jué) (láo)    古未有(ɡènɡ)

    B.(bì)    (suì) (zàn)    情度理(kuí)

    C.(yǎn)    (jīn)   (lào)    古不化(nì)

    D.(qiónɡ)    (tiáo)  (è)    哭天(mǒ)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是“车轮上的市长”,牺牲在赴基层调研的路上。他从不哗众取宠,从不邀功请赏,最突出的一个特质就是无私,像阳光一样透亮。

    ②人无完人,孰能无过!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而不校,没有积极改正的态度,这样的人最终只能自食其果!

    ③我市开展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要求全市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曲突徙薪,全面排查整治火灾事故隐患,确保城市消防安全。

    ④这套丛书可以说是集实用、系统、权威于一体,不仅能够让读者得鱼忘筌,更能带给读者一种前所未有的美的享受。

    ⑤几十年来,我就这么不间断地看书买书,只是一个读书人而已,却有幸得了“藏书家”的不虞之誉,真是愧不敢当啊!

    ⑥近年来,基层检察机关在查办括囊守禄的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过程中,普遍感到追赃难度大,赃款赃物追缴率低。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与鸦片

                               ——审美幻觉批判

    ①张扬感性,反叛传统的形象成为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一个“原型”。当我们在想象中把外在于我们的各种约束和禁锢抛到一边的时候,的确从中感受到一种兴奋、一种解放感。但问题在于:推掉一切文化的压抑以后,主体应该是一个自然状态的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审美活动的情感指向是导向诗意化了的乡野民俗或美化了的感性存在,还是导向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回避的,充满着痛苦和悲剧性挣扎的现实存在?

    ②从薄伽丘到卢梭、到弗洛伊德、到我们自己,一直把没有受到文明的束缚和压抑的自然的人视为审美和人生的理想,由此产生了整个浪漫主义文化。文学通过这种手段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为文学自身在异化的、冷漠的世界里争到了不断发展的内在活力。

    ③现代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在原始人那里充满着人与自然、与人类自身的极其残酷的斗争,现代人看来极富诗意的古代风俗和物品(例如雕塑、面具),曾经用于实用的、甚至是充满血腥的目的。那种向往自然的和谐、向往远古的审美意向是我们的文学脱离现实,满足于美妙的幻觉自娱,日益衰竭的根源所在。外在世界的对立和冲突在人的内心世界投上阴影,这种阴影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也激发出巨大的力量。当人不能通过内部调整来超越外在世界的对立和冲突时,或者说,当外在世界的压力摧毁了人自身的内在凝聚力时,感性和理性、肉体和精神、存在和想象之间的联系才彻底断裂开。

    ④没有异化的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在破碎的世界和异化的生存环境中,艺术构筑起一个完整的、非异化的世界。在审美体验中,我们超越了外在世界的压迫,超越了个体存在的有限性,体验到了完整的人类存在。然而,在人类创造的文化中,所有能使我们达到高峰体验状态的途径,往往也可以变成人类自我欺骗、自我麻痹的工具。这也许是人类文化发展最富于悲剧性意味的规律:不从具体的、现实的物质材料中抽象出来,使内容变成形式,就不能实现精神的高翔并获得普遍性,然而,形式一旦从内容中独立出来,又为割断形式与具体现实的联系、成为某种虚幻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

    ⑤审美想象的确是一种虚构,在这一点上与审美幻觉似乎没有什么区别。文学正是因为它是想象性、虚构性的,才有权力要求自律,在异化的世界中成为富于诗意的绿洲。幻想也是虚构和自律的,在异化的、充满痛苦的世界中为软弱的人们提供一种虚幻的满足,成为被压迫生灵苦难的叹息和情感的寄托。也许我们可以说审美幻觉提供的是一种虚幻的和谐,这种和谐是非辩证的,割断了内在世界与外在现实的联系,把人们的希望引向远离现实的遥远天国;而审美想象是一种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充满着痛苦和冲突,把人们的情感导向对现实的批判,使我们在艺术的自律中强烈地感受到现实世界的破碎。因此,从本质上说,文学和艺术是一种痛苦的语言,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的丧失也就成为一种征兆,表明艺术与外在现实的联系被大大削弱了。

    ⑥在远古的神话时代,神话传说是一种口传文学,讲故事的人往往是部落中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的故事包含着对人生有用的经验以及道德教训和实践性的指导。显然,文学在它的初始阶段并不是自律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深刻内在关系仍然有机地联结着,这就是古代神话具有巨大魅力和文化凝聚力的秘密。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极度异化,文学的形式必然厌恶内容,想象必然反抗现实,文学不可避免地要求自律。在我看来,文学转向自律是对社会不合理的一种无声的抗议,仅仅模仿艺术杰作的形式美是无法传达出这种声音的。这样,艺术形式就很容易流为形式主义,艺术想象也就极易变为一种幻象了。

    ⑦在我们的文学和美学中存在着把审美活动变成某种幻觉,以及借助审美从现实中一跃而出然后对现实的不合理性进行有力批判这样两种倾向。问题在于后一种倾向太微弱了,理论应该负起某种责任来。文学就像某宗教所描绘的彼岸世界一样,虽然很渺茫,但毕竟透露出某种真实的希望。如果通过宗教的透镜,我们在现实中看不到一点希望,转而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交给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宗教许诺上,那么它就已经变成一种鸦片,一种幻觉了。

    (有删改)

    【1】第⑤段加点词“自律”在文中是指

    【2】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形式从内容中独立出来确实可以促进文学的发展。

    B.形式从内容中独立出来可能造成创作与现实相隔。

    C.形式和内容深度联结是文学发展初始阶段的常态。

    D.形式被模仿终将导致形式主义从而阻碍文学发展。

    【3】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诗意化了的乡野民俗必定催生审美幻觉。

    B.欣赏浪漫主义文学就难免陷入审美幻觉。

    C.审美幻觉给人带来的情感满足并非虚幻。

    D.悲剧的丧失是审美幻觉提供的一种征兆。

    【4】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小宁同学沉迷于阅读“穿越”题材的小说,总是憧憬自己穿越到其他时空,在校学习则兴致索然。同桌小海打算根据本文内容,发一条微信对小宁进行劝说,请你替小海将这条微信补充完整。(补充内容不超过150字)

    小宁,阅读“穿越”小说确实可以让人超越个体存在的有限性,获得美妙的感受。但是,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氓》中体现古代劳动妇女起早贪黑、日夜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做人要超脱世俗毁誉,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3)“空”常与“有”相对,表示“无”。但它在诗歌的景物描写中别有意味,例如唐代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何谓“风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对李白而言,“风流”是潇洒的风度和不凡的才华:“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对于苏东坡而言,“风流”是面对滚滚长江抒发对古代英雄的缅怀:“____________”;对辛弃疾来说,“风流”是看到亭台楼阁的流风余韵被岁月洗涤净尽后的感慨:“_______”;而对于毛泽东而言,“风流”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悟”“知”“觉”表达了自己对今昔生活的思考: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 既窈窕以寻壑,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

    (5)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6)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山间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赤壁赋》中用精练的文字描绘月亮升起后江面水天一色的辽阔画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曲的演奏在短暂停歇之后又推向一个高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一文中,杜牧泼墨写意,粗笔勾勒,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的句子是:“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借“________”的欢乐景象表达词人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花·岭南作

    朱敦儒

    故国当年得意,射麇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强学应刘。空漫说、螭蟠龙卧,谁取封侯。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

    (注)①l126年,金兵攻占卞京,宋室南渡,朱敦儒不得不随着逃难的人流离辗转来到岭南,在粤西泷州暂住下来。②应刘:汉末依附曹氏的应玚、应璩兄弟与刘桢。

    1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句三句运用虚实结合手法,追述往昔承平岁月之胜景清游,叙写与朋友俊游盛况。

    B. “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句运用倒装,兼用反问,直抒胸臆,也为下文蓄势。

    C. 末三句“向”字引领,一气呵成,形象地写出主人公雪夜花朝占尽风头的狂游情景。

    D. 上片通过叙写昔日洛阳迷人的风物和欢乐的生活,为下片抒写情思作了充分的铺垫。

    2这首词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贾复南击召陵、新息,平之。后部将杀人于颍川,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为其所陷,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曰:“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贾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结友而去。

    马援往观公孙述。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卫于陛以延援入,又会百官于宗庙,礼飨甚盛。述意欲授援以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援奉书雒阳。援初到,良久,中黄门引入。帝在宣德殿南庑下,但,坐,迎笑。谓援曰:“卿遨游二帝间,使人大惭。”援顿首辞谢,曰:“臣与公孙述同县,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后进臣。臣今远来,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简易若是!”帝复笑曰:“卿非刺客,顾说客耳。”援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帝在鲁,闻耿弇为张步所攻,自往救之。未至,陈俊谓弇曰:“剧虏兵盛,可且闭营休士,以须上来。”弇曰:“来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酾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贼虏遗君父邪?”乃出兵大战。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收得辎重二千馀。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

    B.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

    C.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

    D.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B.帻,古代的一种头巾,古时男子用于包裹鬓发、遮掩发髻,常在冠下或单用。

    C.顿首,《周礼》所载九拜之一,引头至地,稍顿而起,用于文中表示轻视而随意。

    D.辎重,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和生活物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恂得罪了贾复,贾复记恨他,寇恂把蔺相如以国家为重的事迹作为范例,主动回避,光武帝为二人调解矛盾,让他们重归于好。

    B.马援前去拜见同乡好友公孙述,公孙述没有吐哺相迎,而是像木偶一样,马援因此认为公孙述不能让天下士人向他叩头。

    C.光武帝看出马援不是刺客,而只是个说客,笑脸相迎,平易地接见了马援,相比公孙述,马援认为光武帝才真正具有天子风度。

    D.光武帝听说耿弇被张步攻击的消息,亲自前去援救,耿弇认为臣子应当杀牛备酒等待百官,而不是把盗贼匪徒送给君王,于是出兵大战。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

    (2)述盛陈卫于陛以延援入,又会百官于宗庙,礼飨甚盛。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完上面的诗歌,你有何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字迹清晰,不得少于7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