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三明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通常每本四折一楔子,剧本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B. 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有悲剧、喜剧、正剧之分,也有独幕剧、多幕剧之分。

    C.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丹麦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D.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生于天津,现代剧作家,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 2、“三家巷”中,靠当狱卒和在灾荒之年办赈济而发家的是(  

    A.周家 B.何家 C.李家 D.陈家

  • 3、下列句子中,“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与可以书

    B.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

    C. 小学而大

    D. 采之欲谁?所思在远道

  •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暮去朝来颜色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5、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母亲、妻子的逸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B.文末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C.本文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兼备。

    D.第二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逸事。全段采用即事抒情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课文《上图书馆》,完成下面小题。

    上图书馆

    王佐良

    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德·波伏娃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

    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这三所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只说文华图书馆,叫做“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放,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幽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十六七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黯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给我知识最多的这个“公书林”。至于老师们教的并不多。

    B.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那个下午时间消磨得很愉快。

    C.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D.文中主要记述了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等几个图书馆。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是为了引出论证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B.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是一种空间顺序。

    C.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一句与前面一句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D.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为了论证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书林”书桌两端的铜制高台灯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B.“公书林”没能帮我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C.在“公书林”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D.此后若干年,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这里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用“____________”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准左名都)中则用“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2)最绝望的诗歌往往也是最美的诗歌,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将愁情抒写得淋漓尽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借时令之变化特征、天气之寒冷不堪来抒写内心的寒冷、凄凉。

    (3)杜甫的诗中往往选取宏大、开阔、豪迈的意象,构成天高地阔、气象雄浑的整体意境,借景象之雄浑展胸襟之阔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习是快乐的,能够让你忽略物质上的艰苦。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自己求学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旷达乐观的苏轼在经历人生挫折时,也偶尔会流露伤感的情绪。《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唱出了诗人心怀悠远,追求美好理想却觉遥不可及的惆怅。

    (3)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任,应该努力奋斗,时刻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来激励自我。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客”感慨曹操,“________________”,这与辛弃疾曾发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所表达的意思相似。

    (2)《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女主人公遭弃返家,乘车渡过淇水的情景。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求学时身体所受之苦,在风雪中“________”,回到住处,“________”,借此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为鼓励同学们发扬冬奥健儿攻坚克难、不轻言弃的精神,学校向师生征集标语,《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最为合适。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就不能实行礼,就不能运用乐:而曾子则告诉士人“_____________”,因为士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相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一诗中,最能表达其怀才不遇的郁愤和豪迈乐观的自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帝之世,莎车王延尝为侍子京师,慕乐中国。及王莽之乱,匈奴略有西域,唯延不肯附属,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延卒,子康立。康率傍国拒匈奴,拥卫故都护吏士、妻子千余口,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静。窦融乃承制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国皆属焉。汉光武刘秀建武九年秋八月,莎车王康卒,弟贤立。

    十四年冬,莎车王贤、鄯善王安皆遣使奉献。西域苦匈奴重敛,皆愿属汉,复置都护。上以中国新定,不许。十七年,莎车王贤复遣使奉献,请都护。帝赐贤西域都护印绶及车、旗、黄金、锦绣。敦煌太守裴遵上言:“夷狄不可假以大权,又令诸国失望。”诏书收还都护印绶,更赐贤以汉大将军印绶,其使不肯易,遵迫夺之。贤由是始恨,而犹诈称大都护,移书诸国,诸国悉服属焉。

    二十一年,莎车王贤浸以骄横,欲兼并西域,数攻诸国,重求赋税,诸国愁惧。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献其珍宝;及得见,皆流涕稽首,愿得都护。帝以中国初定,北边未平,皆还其侍子,厚赏赐之。诸国闻都护不出,而侍子皆还,大忧恐,乃与敦煌太守檄:“愿留侍子以示莎车,言侍子见留,都护寻出,冀且息其兵。”裴遵以状闻,帝许之。

    二十二年,西域诸国侍子久留敦煌,皆愁思亡归。莎车王贤知都护不至,击破鄯善,攻杀龟兹王。鄯善王安上书:“愿复遣子入侍,更请都护。都护不出,诚迫于匈奴。”帝报曰:“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于是鄯善、车师复附匈奴。

    班固论曰:“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支;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慕南无王庭。……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圣上远览古今,因时之宜,辞而未许。”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注】①慕南,即漠南,瀚海沙漠群的南部,狭义上指代内蒙古地区;广义上指代整个沙漠以南,天山南路,阿尔泰山以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

    B.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

    C.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

    D.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子,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人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有人侍为质之意。

    B.都护,古代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驻守西域地区最高长官。

    C.敦煌,汉武帝所置郡名,为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欧洲的要道“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门户。

    D.稽首,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跪拜礼,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篡权乱政,匈奴乘机攻占西域。光武帝十四年,西域诸国苦于匈奴征收苛刻的赋税,希望归附汉朝,请求再次设置都护府。

    B.莎车国君主延曾在汉元帝时来京都做侍子,延去世后他的儿子康继位,当两汉兴替之际,无论局势如何变化,父子二人均忠于汉朝。

    C.裴遵向光武帝建言,不能授予夷狄大权,这会使诸国失望,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拒绝了西域各国设置都护的请求,改为赏赐财物。

    D.莎车王贤渐渐骄横,想要兼并西域,他知道汉朝不会派遣都护后,出兵击败鄯善,杀死龟兹王,最后部、车师又归附了匈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留侍子以示莎车,言侍子见留,都护寻出,冀且息其兵。

    (2)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

    【5】班固的评论中包含了哪些内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童话里的灰姑娘穿着一双水晶鞋去参加王子的舞会,艳惊四座。然而,英国莱斯特大学物理系的一群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如果灰姑娘体重50公斤,鞋跟高度超过1.3厘米时,一旦走路,水晶鞋就会被踩碎。学生们在论文里给灰姑娘建议:“如果想获得王子的心,一定不要穿水晶高跟鞋。”研究论文发表在该校的物理学期刊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