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宝鸡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寥廓   苍茫大地   峥嵘岁月 凄惋迷茫

    B. 惆怅   星辉斑澜   檐头瓦菲 披荆斩棘

    C. 长蒿   书生意气   篱墙颓圮 离别笙箫

    D. 叱骂   天伦叙乐   秋毫无犯 忸怩不安

  • 2、下列各句中划横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术批评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需要民主、平等、理性和包容的学术品格。

    B. 高考,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再有两年就进考场了,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届时心有余悸。

    C. 高华研究历史的特长不在于他获取史料的能力,而在他解读史料时显露出的悟性。他能见微知著,通过细碎的史料洞彻历史的真相。

    D. 领导干部学习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不断学习,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①由于暴力伤医事件在各地频繁发生,我国急需出台相关法律,扬汤止沸,遏制这种暴力伤医事件的势头,为医护工作者撑起法律保护伞。

    ②岁月变迁,曾经在上海街头风光一时的老艺人们风流云散,经历着各自不同的命运。

    ③我们总是对生活中遇到的不文明现象有很多的不满,但我们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乱扔垃圾、横穿公路、随意插队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④11月14日,第五届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交易会在梅城院士广场开幕。客属各地的创意设计、影视动漫、书画艺术、工艺美术等文化创意产品济济一堂,展位全部摆满。

    ⑤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⑥《捍卫者》再现了八十年前姚子青誓死保卫宝山县城的抗战历史,姚子青是我们客家人支持正义的鲜活典型。美国有部名为《根》的小说,非洲黑人被抓为奴后,口口相传让后代知晓自己家族的历史、传统。我们一样要传承历史,不忘历史。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赢粮景从

    B.百越君,俯首系颈 聚咸阳

    C.余威震殊俗 非尊齐、楚、燕……

    D.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临不测之渊,为固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都中字元俞,福之福宁州人。父积翁,为国信使,宣谕日本,遇害于海上。

    都中生七岁,从其母叶诉阙下,世祖闵焉,给驿券,俾南还,赐平江田八千亩、宅一区。已而世祖追念其父功不置,特授都中平江路总管府治中。时年甫十七,僚吏见其年少,颇易视之。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皆愕眙不敢欺。昆山有诡易官田者,事觉,而八年不决。都中为披故牍,洞见底里,其人乃伏辜。吴江学舍久坏不治,而郡守缺,都中曰:“圣人之道,人所共由,何独守得为乎?”乃首募大家合钱,新其礼殿。秩满,改郴州路总管。郴居楚上流,溪洞徭、獠往来,民间惮其强猾,莫敢与相贸易,都中煦之以恩,慑之以威,乃皆悦服。郴民染于蛮俗,喜斗争,都中乃大治学舍,作笾豆簠簋、笙磬琴瑟之属,使其民识先王礼乐之器,延宿儒教学其中,以义理开晓之,俗为之变。迁饶州路总管。年饥,米价翔踊,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都中于下等价减十之二,使民就籴。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服阕,擢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中书省臣奏国计莫重于盐策,乃如前除盐亭灶户,三年一比附推排,世祖旧制也。任事者恐敛怨,久不举行。都中曰:“为臣子者,使皆避谪,何以集事。”乃遍历三十四场,验其物力高下以损益之。役既平,而课亦足,公私便之。以疾致仕,至正元年卒。赠昭文馆大学士,谥清献。都中历仕四十余年,所至政誉辄暴著,而治郡之绩,虽古循吏无以尚之。又其清白之操,得于家传,所赐田宅之外,廪禄悉以给族姻之贫者,人尤以是多之。幼留京师,及拜许衡,即知所趋向。中年,尤致力于根本之学,有诗集三卷。

    (节选自《元史·王都中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都中才能卓越,善于断案。初入仕途时,他分析事情就能切中要害;在处理昆山用欺骗手段买卖官田的案件时,他能查得实情。

    B.王都中注重教化,边民悦服。他注重学舍建设,改善了教育条件;他聘请著名儒士教授义理,开导百姓,使当地风俗为之一变。

    C.王都中一心为公,淡泊名利。他冒着被朝廷罢官的危险,设置盐亭灶户,并走访落实;他用俸禄周济贫穷亲族,人们认为他付出很多。

    D.王都中功业卓著,成就多样。他所到之处,政绩都极其显著,即使是古代的循吏也没有超过他的;他还擅长文学,有诗集三卷。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的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风”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是指可以引导人们行为的君子之德。换言之,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B.从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可以知道,孔子认为,在管理社会秩序方面,良好的社会风气比严苛的刑罚更有效。

    C.《诗经》中的“风”,在一般的口语中被称为“风俗习惯”,在书面语言及理论中被称为“礼”。可见,“风”和“礼”是完全一致的。

    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与《诗经》将风俗习惯称为“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诗经》中的“风”是风气,是风俗习惯时,用了引证法,如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和《周易》中的十五个牵涉到“风”的卦。

    B.文章用生活中人们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的是亲友们的看法这样的事实,来说明“风”对人们无形中的约束力。

    C.文章阐发了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的用意,目的在于证明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于人生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D.文章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在今天,风俗习惯对我们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懂得、发扬、创造和适应各种风俗习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其《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例证证明了“_____”的观点,而郯子等人道德学问不及孔子又与后文“_____”的观点相照应,论证严密。

    (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两句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感慨极为沉痛。

    (3)杜甫《望岳》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任职巴陵太守政绩卓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3)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的场景令观众感叹:这是地道的中国式浪漫!在中国古诗文中,“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包含“柳”意象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3)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总结全文,并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斥责蜩与学鸠的无知,引出了“________”的议论,又将寿星彭祖与一般人进行比较,说明了“________”的道理。

    (2)李白的《蜀道难》中,与“创业艰难百战多”意思相近,而且表现了蜀道来之不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在诗词中运用“月”这一意象来表达种种情感,比如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类似的诗句、词句还有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__”。

  • 1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师者,________。(韩愈《师说》)

    3)宁溘死以流亡兮,_________。(屈原《离骚》)

    4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夕阳西下,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一)(节选)

    杜甫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渔翁(节选)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注释)①本诗写与安史之乱中,诗人历尽艰险,终于返家之时。②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描写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归客不远千里赶回家,却遭遇妻子责怪的微妙场景,用语直白而深情。

    B.杜诗“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

    C.柳诗的一二句描写了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

    D.柳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境界奇妙动人。

    2苏东坡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柳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与杜诗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都体现了“反常”,请比较分析二者的“反常”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镐幼好学,博贯经史。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兄甚奇之。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

    江南平,千乘县主簿。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镐曰:“当祭而日食,犹废;况谪见如此乎?”普言于上,即罢其礼。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历殿中丞、国子博士,加秘阁校理。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又问:“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镐曰:“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再迁驾部员外郎,虞部郎中,判太常礼院,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以命锡镐,加都官郎中。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预修《册府元龟》,改司封郎中。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

    大中祥符中,迁给事中。三年,又置本阁学士,迁镐工部侍郎,充其职。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进秩礼部侍郎。六年冬,卒,年七十六。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

    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覆之,一无差误。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B.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C.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D.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访以古事/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授给、给予官职。古代表授予官职的常见词语还有:拜、征、辟、陟、署等。

    B.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

    C.大中祥符,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春秋》,“五经”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镐学识广博。当时律法中没有判罚“子毁父画像”的依据,年幼的杜镐建议兄长比照僧道毁坏天尊像、佛像行为的判罚来处理。

    B.杜镐奏对称旨。出现彗星时太宗问他能不能郊祀,杜镐持否定态度;在秘阁询问他经书的义理,杜镐的回答很称皇帝心意。

    C.杜镐深得宠信。除得到财物赏赐和职位升迁外,皇帝还把专设职位赐给他,还曾赐诗于他,并在他死后录用其子孙为官。

    D.杜镐品行美好。他久居僻陋之地却能安于清贫,博闻强记却仍勤学不辍,为人和善易于相处,读书人都很推崇他,敬重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2)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完成作文。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毛泽东的追求;深入农村,研究乡土,是费孝通的追求;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袁隆平的追求;同学少年,青春正少的你,也有很多追求吧?

    请以“这才是我的追求”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