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A.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方正之不容也
C.兵挫地削
D.被发行吟泽畔
2、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号称显学。
B.家、国,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家”,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国”,而周天子对所属周朝的疆域叫作“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这么由来。
C.室,是堂内的供人居住寝卧的房间。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引申泛指居室。
D.子,“子墨子”的称谓中第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墨子)的尊称。
3、下列是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拔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C.近来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加庆典,深表歉意。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安易持
B.故有之以为利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C.死而不亡者寿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D.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灵秀 磷光 玲珑剔透 聆听教诲
B.诞生 旦角 淡泊明志 担当重任
C.宿营 诉说 夙兴夜寐 素昧平生
D.咨询 滋生 芝兰之室 孜孜不倦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玉米大地
任林举
各色各样的花朵在纷然凋谢,树上的叶片在无声地飘零。一场繁华的戏剧正在散场,角色们各奔东西。谁,仍站在舞台的一隅注目并体恤着这一片无序的忙乱?西风里,我看到成片成片的玉米在做着最后的挺立。尽管籽实已经纷纷落入了农人的粮仓,曾经饱满的生命经季节的吮吸尽失水分,但玉米们永不轻飘,不会因风倒下或移动自己的脚步,而是更加沉稳、扎实地站在大地之上。没有悲伤,没有愤怒,更没有丝毫的怨恨,那长长的叶片如一双双拥抱命运的手臂,仿佛正弹奏着对大地深情的眷恋。
这就是玉米,几千年同人类一起在土地上生长,几乎把根系扎遍了全世界。从北纬58°的黑土到南纬42°的红壤,从海平面以下的盆地到海拔3600米的高原,人们到处都能看到它们朴素的身影。在中国,从台湾到新疆,从东北至西南,广大的玉米种植带纵横几万里,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顽强地主宰了中国农业近四百年的文明史。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粮食啊!就是这种平凡而又普遍的粮食,养活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就是这些执着而又倔强的植物,支撑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
每当我看见那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多年以前,曾有一位重要人物穿着雪白的衬衫站在翠绿的玉米地里拍下的一张照片。那种色彩上的反差与情绪上的和谐,总是让我忘记照片的原始题名。我有好几次都激情澎湃地想为其重新命名:在人民中间。
然而,父亲站在玉米地里的时候,却从来都没有给过我那种视觉上愉快的冲击。在土地的眼里,身材高大的父亲可能就是一棵会走路的玉米,他和他的玉米站在一起,有一种不分彼此的和谐。
在那些干旱的日子里,太阳如沾满汽油的火球,在天空上咝咝地滚动,火的雨便照亮大地,照亮庄稼,也照亮父亲如泥土一样厚实的身躯。豆大的汗珠从他青筋暴突的额头滚下,滑过黝黑的皮肤,有如水银滚过土地。总感觉那些饱含盐分的水珠落下来的时候,一定会在干如面粉的土地上溅成四散而去的飞沫,或者伴着咝啦啦的响声腾起一阵白烟。而此时,父亲如果略微地皱一下饱经沧桑的眉头,把坚毅的目光投向远方…….那即便算不得伟岸也该叫巍然吧!但父亲却总是头也不抬地继续他毫无美学意义的劳作。而那些从他身体上流下的汗水,从他生命里剥落的最基本颗粒,却如他的存在一样,无声无息地溶入泥土,暗淡而没有一点神圣和新意。
从春到夏,从夏到秋,父亲默默地耕种着几乎惟一的一种庄稼——玉米。那也是我所知道的最粗糙、最廉价的粮食。许多年的耕作,让父亲谙熟土地的性格,他们彼此忠诚,彼此信任,不开不离。每一个春天,父亲把金色的玉米种子撒进黝黑的土地,然后像小心地封好一封重要信函一样,合上土田垄。这是一种近似于神圣的交付,把希望和寄托交给了土地一一农民心中的神衹。然后,再把自己也抵押给土地,做土地的奴仆,以耐心、以汗水、以虔敬,守候在土地之上,一个日子一个日子地企盼风调雨顺,一个日子一个子地企盼秋天的来临。
玉米在土地上一天天生长起来,那是土地在一分一寸地兑现着自己的承诺。
直到收获季节,父亲再一次向土地弯下他的身躯,带着庄严而凝重的情绪,但此时的脸上是难得一见的笑容,他坚信土地和玉米不会如多变的人一样言而无信。
在每一个耕种及收获的季节里,父辈们躬身而作。这常常会让我想起那种信徒对自己的神灵膜拜的姿态。几千年来,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插秧、播种、间苗、薅草、收割……一直都无法放弃他们这种姿势或者说姿态,这对于这些向土地求生存的人来说,他们不以身体,同时也要以心灵向土地朝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难逃的宿命。
玉米是父亲惟一的信仰。除了玉米,父亲似乎对其他品种的庄稼全都不屑一顾,他从来不认为除了玉米之外还会有哪一种庄稼能让他体会那么多收获的喜悦。在父亲的心里对于粮食,不能用价值来衡量,而只能以产量来衡量,惟有让人咋舌的产量才是庄稼的本分。我曾亲眼目睹许多个秋天,父亲曾手捧着玉米热泪盈眶地说:“大芭米不骗人啊!”
在北方的玉米产区,玉米的价格一直很低廉,所以种玉米的人所付出的劳动及其自身价值也就和玉米一样的低廉。正是由于父亲对玉米的迷恋,那么多年,我家虽然粮仓里堆满了玉米,但我们从来没有富裕过。日子亦如“大芭米”一样清苦、单调而乏味。上顿下顿的玉米饼子,旷日持久的玉米饼子,曾让我一见到由玉米面做出来的食物,胃里就有种本能的抵触。有一些时候,在我们的眼里,父亲及乡亲们对玉米的热爱及执着是一种固执甚至愚昧的行为。
当多年以后,我偶尔在一份资料上看到,我的家乡,大部分土质实际上只适合玉米少数种类的庄稼生长时,才认识到,父辈的作为和情感不过是安于天命的一种表现罢了,实际上,是土地选择了庄稼,是庄稼选择了耕种者,而耕种者不得不面对别无选择的命运,不管风从哪里来,不管别人的观念如何,寡言少语的父亲,从来不屑以语言相对,只尊重事实的裁决,就像玉米从来不用叶子说话,而是用秋天的芭米“棒子”说话一样。
(摘自《散文》,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写纷然凋谢的花叶,既是交代背景,也起衬托作用,为下文写玉米做了铺垫
B.整个第二段从南北角度广泛地介绍了玉米,丰富了玉米的文化性和悠久的历史性
C.玉米很低廉,但父亲对玉米却很迷恋,这说明父亲以及乡亲们也有固执的一面。
D.文中写玉米运用了抑扬结合的手法,立体地展示了玉米的特点及其价值意义。
E.文中的“玉米”意象和“父亲”形象具有互补性,共同彰显玉米大地的文化内蕴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文中插入“在人民中间”那张照片的材料,有何作用?
【4】文中多次写到父亲的“躬身而作”姿态,强调这一意象有什么意义?
【5】我们从“玉米”身上能汲取到哪些人格力量?请结合文本进行简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杜甫在《客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只有简单菜肴和旧酿之酒招待客人的原因。
②高中时光转眼将逝,学生甲用《琵琶行》中“________”感慨自己“虚度韶华”,热心的同学乙用《离骚》中“__________”表示自己愿意帮助他,做他的引路人。
③《答司马谏议书》中写盘庚不因有人怨恨而改变计划,考虑事情适宜就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诗人久谪未归、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2)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劝慰吹洞箫者,认为无需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9、一剪梅
(1)在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描写了词人轻轻解开丝罗裙衣,小心登舟的动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在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不仅点明了萧索秋景,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
(3)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由己身推想到对方,以见两心之相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在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借大雁的意象表现了夫妻的感情极其深厚真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感情的不可遏止,让读者领略到她的万千愁绪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一句点明了君子跟一般人并没有差别,而君子学识超过一般人是因为他们“_____”。
(2)李白《行路难》中,借吕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被朝廷重用、实现自己的理想报负的两句是“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两句感叹人生苦短,自然永恒。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两句,采用起兴手法,睹物闻声,引发对逝去年华的追忆。
(2)《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专心致志探求真理,又要恳切地提问,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______ , ____。
(3)《师说》论证结构严密,措辞简练。“____,____”两句,简练而形象地表明了“士大夫之族”不愿意从师的荒谬心态。
12、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其八)
南宋 范成大①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三公②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注]①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②三公:古代最高级的官吏,一般指太师、太傅、太保。周代宫廷有三株槐树,拜见天子时,三公立于三槐之下。
鹧鸪天
南宋 辛弃疾①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①辛弃疾(1140-1207):作此词时诗人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前两句描写了槐叶像鼠耳一样对生,苍翠茂盛,遮住了炎炎夏日。
B.第二首词前两句描写了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的乡野春色。
C.两首诗写作手法完全不同,范诗化用典故,运用对比;辛词则白描勾勒,借景抒情。
D.两首诗都着笔于眼前,描绘出一幅宁静恬淡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风景画,笔调清新。
【2】两首诗均塑造了诗人“闲”的形象,其中情志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比较鉴赏。
1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里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哪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1】“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从整段文字看“这条计”指什么?“好”在哪里?
【2】作者让林冲在庙内谛听,让仇人在庙外对话,这样的场面处理有什么用意?
【3】这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4】在庙檐下立着看火的这三个人是谁?通过对话可以看出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每个人各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雄安新区自2015年2月以来,经过多次会议部署、实地调研、科学论证,2018年4月公布规划纲要,年底总体规划(2018-2035年)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样的“慢功夫”赢得国内外赞誉。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拼劲,仅用4年时间就把福建政和县从“省末尾”带入增长速度“省十佳”。快速度赢得群众的掌声。
“快”与“慢”是一对矛盾,相克又相生。在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年代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快”是一种生存策略;尊重规律,沉下心来,“慢”是一种方法。
要求:综合上述材料,请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