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独幅绘画作品《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都是哪一时期的帛画?(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2、下列哪种作物不是原产自中国?( )
A.棉花 B.白菜 C.大豆 D.荔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真是汗牛充栋。
B. 这次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校很多同学和老师都认真聆听了我的发言。
C. 领导们应该事先未雨绸缪,正确防范问题的出现,而不是出现问题以后亡羊补牢。
D. 交通网络飞速发展,铁路桥梁鳞次栉比,人们出行方便快捷。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们持这种看法是明智的
②我知道,恺撒与亚历山大即便在活动最繁忙的时候也仍然充分享受自然的,也就是必需的、正当的生活乐趣
③因为要让激烈的活动、艰苦的思索服从于日常生活习惯
④他们认为,享受生活乐趣是自己正常的活动,而战事才是非常的活动
⑤那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的
⑥我想指出。这不是要使精神松懈,而是使之增强
A.②⑥③①④⑤
B.①④②⑥③⑤
C.①④②⑥⑤③
D.②⑥③⑤④①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9年10月18日,华灯璀璨、流光溢彩的上海大剧院,一台充满英雄主义气概的杂技剧《战上海》拉开了艺术节的帷幕。这是一台超出所有中外观众想象极限的作品。超高难度的杂技表演、精彩纷呈的诸多单个杂技节目被有机地整合到上海黎明前夕的英雄主义叙事中。奇、难、险、美,生动再现了70年前一幕幕悲壮激越、气势恢宏的历史画面。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选择充满“红色文化”要素的这样一台剧目,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强大。
20年来我们的文化自信已经成为自觉“自为”的意识和基本理念。艺术节的开幕演出,就是我们解读文化自信不断演进的索引。经过20多年的岁月淬炼,( )。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联合制作,中国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春之祭》,首度亮相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就赢得满堂喝彩,成为今年该艺术节票房最高的剧目之一。跨越东西文化的壕沟,更加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的文艺创作,已经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携着赋予中国气质的中国故事,走向未来的世界舞台,迈进了新时代。
B.赋予中国气质的中国故事,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带领下正走向未来的世界舞台,迈进了新时代。
C.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携着赋予中国气质的中国故事,走向未来的世界舞台。
D.进入新时代以来,赋予中国气质的中国故事,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带领下正走向未来的世界舞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D.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2】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两句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古人登楼、登峰每多感慨,登高必忧,多为常态,如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原是一介平民,本就只想保全自身而无意于功名,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来表达本文的写作目的,体现了他对后辈学者的扶掖之心。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一句表达对宫殿被焚的惋惜,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___________ ”一句描绘宫殿昔盛今衰的落差。
9、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一文中称赞圣人,说虽然他们超出众人很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得虚心而好学;同时批评当时的普通人,尽管远不如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自己即使受挫甚至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原来志向的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于谦《石灰吟》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李白《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达期待施展抱负的愿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潜《归去来兮辞》写自己回到家后,仆人、孩子无比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设想今后虽然彼此相爱却难以长相守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没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豁达开朗,却同样感人至深。
(3)诗人常借“山”表达复杂心理,如唐代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__。 (《老子四章》)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4)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________________”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________________”的快意。
12、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各题
山 居 秋 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与《山居秋暝》的“暝”意思最接近的是
A. 落日残霞
B. 老树寒鸦
C. 青山绿水
D. 红叶黄花
【2】《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的共同之处是
A. 描绘相似的秋日景物。
B.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 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
D. 刻画雨后山村的风光。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伶传 [清]侯方域
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如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②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风》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③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辙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④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⑤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付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⑥马伶名绵,字云将,其先西域人。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①候方域:明末清初散文家,复社领袖,对权奸魏忠贤及其余孽阮大铖等进行过斗争。②顾秉谦:明万历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依附魏忠贤。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士女之问桃叶渡(_____) (2)梨园以技鸣者(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无虑数十辈( ) A.不愁 B.大约 C.不及 D.不要扰乱
(2)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 ) A.请 B.召集 C.证明 D.征收
【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4】为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B.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C.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D.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5】本文为什么在马伶第二次竞演后才交代他三年学艺之事?请写下你的想法。
【6】本文写两次竞演,详略有别,请分析略写第二次竞演的原因。
14、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