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白杨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走红网络的“锦鲤”象征好运,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不能只靠“锦鲤”,更需要政府从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入手,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B.作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商帮,浙商应制定自己的规矩,树立自己的形象,帮助浙江的民营企业家适应现代商业的规则,走好经济长远发展的道路。

    C.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了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

    D.全球2000多位科学家经过跨国的联合攻关和数年的不解努力,人类史上首张清晰的超级黑洞照片终于在今年面世,引起广泛关注。

  •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

  • 3、下面那部书中最早用先生称呼老师?(   

    A.礼记

    B.论语

    C.战国策

    D.孟子

  • 4、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是哪个节日的习俗?(  

    A.重阳

    B.端午

    C.中秋

    D.腊日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被人们称为“东北最美高铁”的吉图珲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途经长白山、松花湖、拉法山等众多风景名胜,沿途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②小张出版的两本书,是在导师的指导和同学们帮着校对下完稿的,他成名后竟然得鱼忘筌,对此,导师和同学们很不以为然。

    ③很多人对古诗词颇有情怀却只能高山仰止,《中国诗词大会》正好带动全民进行一场古典诗词之旅,并汲取知识,涵养心灵。

    ④学校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小有成就就自命不凡,得意忘形,那么很可能失意时就会一蹶不振

    ⑤常念“紧箍咒”是对领导干部长期不懈的思想教育。制度之网再严密,总有挂一漏万之处,也有根据时移世易进行修正的过程。

    ⑥宁波地铁试运行期间,许多市民为了亲身体验一下地铁的方便与快捷,如过江之鲫一般,纷纷涌向各大站点。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 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 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 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 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女子设喻,表明自己因德操美好遭到小人的诽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自己白发日多,无奈感伤“________”,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故而吟叹“_______”。

    (3)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最后感“_________”,这与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借问廉颇“_________”所表达的悲怆之情类似。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典诗词中常用“铁马”这一意象代指雄师劲旅,表达策马直驱、奋勇作战的昂扬斗志。南宋词人就写过这样的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按要求填空。

    (1)白云回望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2)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运》中明确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并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邦彦的《苏幕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梦”字入词,表达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3)在古诗词中,诗人既以“日月”实指太阳和月亮,如“_________________”;也以之借指时光岁月,如“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阎中古城有一位店主,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自己开的别具情致的客栈命名为“夕佳”。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人与物对比,反衬出物是人非、人生无常。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亩之间①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③兮。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④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⑤,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释):①选自《诗经·魏风》。②泄泄,和乐的样子。③逝:回。④侵晨:清晨。⑤里胥:乡里小吏,与里正相当。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中的“闲闲”“泄泄”写出了一群女子采桑劳动时的快乐。

    B.第一首诗描写了相邻的桑园中一群采桑女高高兴兴结伴回家的画面。

    C.第二首诗描写了一个大清早就出门采桑却又无桑可采的采桑女形象。

    D.第二首诗反映了唐朝末年夏税征收提前二月收新丝给桑家带来的愁苦。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每句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B.第一首诗诗境语调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可谓是动乎天机不费雕琢。

    C.第二首诗首联中巧用拟人,一个“努”字,写出了桑吐芽的清新可爱。

    D.第二首诗尾联画龙点睛,突出了主题。但又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3请比较上面两首诗描写采桑女形象时所使用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母死,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太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曰:“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略曰:“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贤者下诏褒奖之。骄逸不法者,则告太庙废处之。”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帝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今王据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袭雄县,掩真定。虽易若建瓴,然自兴兵以来,业经数月,尚不能出蕞尔一隅地。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况大丧未终,兴师旅,其与泰伯、夷、齐求仁让国之义不大迳庭乎?巍白发书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巍窃自负:既为孝子,当为忠臣。死忠死孝,巍至愿也。如蒙赐死,获见太祖在天之灵,巍亦可以无愧矣。书数上,皆不报。

    已而景隆兵败,巍自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高巍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子也 旌:表彰

    B.帝其言,许之 壮:认为……豪壮

    C.兴师旅 毒:毒害

    D.巍自南归 拔:脱身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指古代的大学,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B.“伏腊”,指伏日与腊日,夏祭为伏,冬季为腊,是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

    C.“太庙”,指中国古代帝王的祖庙。在先秦有不同的称谓,自秦汉起称太庙。

    D.“洪武”,即明太祖的年号。建文四年时,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巍入仕以后,积极向上进言。他任职期间,先上疏开垦河南等地的荒田,后又条陈上奏抑制末技、谨慎选举等事,这些建议被太祖采纳了。

    B.高巍思虑周密,行事稳妥。在削王的问题上,他主张加恩,建议皇帝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并重视亲人间的礼节,褒赏贤才,严惩骄纵不法之徒。

    C.高巍虽善于辞令,却未能化解危机。在燕王起兵后,他主动请命使燕,多次面对燕王,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最终仍未能说服燕王罢兵。

    D.高巍为国尽忠,死而后已。他在李景隆兵败后,启程南归,后投奔济南,誓死据守,并多次打败燕王军队。等到京城被攻陷,在驿站中自缢身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

    (2)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天,爷爷靠在沙发上睡着了,顽皮的小孙子决定搞一个恶作剧。他去冰箱里找了一些干奶酪,是味道特别大的那种,把它们轻轻地抹到了爷爷的胡子上。然后孙子藏到一个角落里,看见爷爷在沙发上扭了扭身子,睁开眼睛。醒来的爷爷猛地坐起来,用鼻子使劲闻一下,大声说:“这儿好臭!”接着爷爷起身跑进厨房,一个深呼吸,之后又大声说:“这儿也好臭!”为了躲开家里到处的臭味,爷爷不得不跑到户外,站在家门口,他再次做了一个深呼吸,大声说了一句:“全世界都好臭!”当然,爷爷最后发现了臭味的源头,用一点水和香皂,就让这个世界恢复正常。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