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书按体例可分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B.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C.“中述汤、武”一句中“汤”指商汤,他灭夏建立商朝;武指周武王,是周文王之子,他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了周朝。
D.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衔,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B.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皆为陛下所成就
C.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D.赐钱二百万以葬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屈心而抑志兮 ⑤籍吏民,封府库 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⑤/④/⑥ D. ①②/③⑤/④/⑥
4、唐宋八大家是因在哪种文学体裁上的成就而齐名?( )
A.散文 B.赋 C.诗歌 D.词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②臣具以表闻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⑥谨拜表以闻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个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和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B. 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C. 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 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小说中划线一段独具匠心,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深秋九月山水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描写登高俯瞰所见到的人烟之盛和舸舰之多的景象的句子是:“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表达作者在危难困厄之时仍不放弃崇高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氓
(1)《氓》中,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氓》一文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并体现出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4)《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反衬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5)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
(6)《氓》中女主人公说明不立即答应婚事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叙述结婚以后生活贫困的一句是“________”。
(7)《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少年时在一起愉快生活的情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8)《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向男子解释自己不能答应氓的婚事的具体原因。
(9)《诗经·氓》的开篇刻画了女主人公对氓的喜爱,“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她“望复关”时看不到与看到后的神态和动作。
(10)《诗经·氓》中,写氓用车来接女主人公前进行了占卜,“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氓占卜的过程和结果。
(11)《诗经·卫风·氓》以“________,________”起兴,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
(12)《氓》中以桑叶比喻女子初婚时容颜亮丽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两句直截了当地指出“师”的作用。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两句,回顾了蜀道艰难的开凿过程。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写景雄奇壮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两句写滔滔的江流,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荀子• 劝学》)
(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5)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浴乎沂, ,咏而归。(《论语》)
(2)淇则有岸 , 。(《诗经·卫风·氓》)
(3)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4) ,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
(5)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6)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7)俄顷风定云墨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寒独觉
杨万里
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注]问津。
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
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
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贫。
【注】华胥政:黄帝梦入华胥仙国。该国百姓听任自然,甚为自得。后遂用“华胥梦、梦华胥、华胥路、华胥境、华胥国、华胥政”等指梦境、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第一句写小儿啼哭惊扰了自己的美梦,对小儿啼哭表现出了烦躁的心情。
B. “恰则华胥政问津”运用典故,反衬出诗人现实处境艰辛、生活不如意的境况。
C. “老来万事不如人”是诗人“脚到五更偏作冷”的直接感叹,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D. “若无窗月谁相伴”以窗外明月烘托出孤寂的氛围,以“谁相伴”抒发内心的孤独。
E. “尚有布衾寒似铁”表现了诗人的知足,表达出诗人达观的精神风貌和豁达的胸襟。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氏,初名知远,其先沙陀部人也,其后世居于太原。知远弱不好弄,严重寡言,面紫色,目多白睛,凛如也。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高祖留守北京,以知远为押衙。
潞王从珂反,闵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高祖入室,敢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留帝传舍而去。
废帝入立,高祖复镇河东,已而有隙,高祖将举兵,知远与桑维翰密为高被画,赞成之高祖即位于太原,以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候,领保义军节度使。契丹耶律德光送高潞州,临决,指知远曰:“此都军甚操刺,无大故勿弃之” 。
天福二年,迁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忠武军节度使。已而以杜重威代知远领忠武、徙知远领归德,知远耻与重威同制,杜门不出。高祖怒,欲罢其兵职,宰相赵莹以为不可,高祖乃遣端明殿学士和凝就第宣谕,知远乃受命。五年,徙都留守。九月,朝京师,高祖幸其第。六年,拜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七年,高祖崩。
知远从高祖起太原,有佐命功,自出帝立,与契丹绝盟,用兵北方,常疑知远勋位已高,幸晋多故而有异志,每优尊之。拜中书令,封太原王、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又拜北面行营都统。开运二年四月,封北平王,三年五月,加守太尉,然王未尝出兵。契丹寇澶州,别遣伟王攻雁门,败之于秀容。八月,杀吐浑白承福等族,取其赀钜万,良马数千。
(节选自《新五代史·汉本纪第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B. 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C. 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D. 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端明殿学士”官职名,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 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的地方。“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传舍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C.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谥号,朝廷根据刘知远的生平事迹加给他的谥号以寓褒扬之意。
D. “以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候,领保义军节度使”,“领”有兼任低级官职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 知远幼时不好嬉戏,个性厚重寡言,面目呈紫色,白眼球居多,给人一种凛然的感觉
B. 知远派勇士石敢将铁锤藏在袖子里,后来闵帝身边的人想要动武时,石敢与他们进行格斗,直至战死,后知远将闵帝身边的人杀光
C. 知远不愿与杜重在同一诏书,闭门不出。高祖很生气,想要解除他的兵权,但宰相赵莹认为这样做不行,于是高祖派赵莹去知远家说服知远。
D. 知远跟随高祖起兵于太原,有开创基业的功劳。自后晋出帝继位后,与契丹断绝盟约,北方连年用兵,常常猜疑知远,对知远只是表面优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以杜重威代知远领忠武,徙知远领归德,知远耻与重威同制,杜门不出。
(2)契丹寇澶州,别遣伟王攻雁门,败之于秀容。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大钊《<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中说到:“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时代不抛弃任何人,但时代考验所有人。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