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调查表明:相较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
②因大片住宅楼空置,万人空巷,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地区被称为中国最大的“鬼城”。
③一些运动员在不完全了解国家乒乓球队管理模式调整具体内容的情况下,意气用事,擅自退赛,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④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如履薄冰,居安思危,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⑤杨教授开发的这套销售网络管理系统使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真可谓如虎添翼。
⑥户籍制度改革牵扯到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绝不可能一挥而就。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④⑤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本书文风幽默风趣、个性十足,书中的插图简练明朗,蕴含着作者对不同人生阶段和社会环境变化的独到思考与发现。
B.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但对于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看来,春节往往是情绪波动的敏感期,一些老人会因无法与家人团聚而闹情绪。
C.在波澜起伏的A股市场上,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缺乏市值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部分上市公司又滥用市值管理工具,这无疑加剧了A股动荡。
D.我国成功发射的脉冲星试验卫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主要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等。
3、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马尔克斯创作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小说所讲述的长达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故事不堪卒读。
②在真正的民主拆迁中没有“强制”二字,一切都在相互尊重与协商中解决;而在所有的强制拆迁中也根本没有“民主”二字,这就是两种拆迁方式的云泥之别。
③汉武帝不顾人民疾苦,倾全国之力征伐匈奴,纵然战争的胜利成就了他的威名,也不能掩盖他穷兵黩武的事实。
④赛场上,他的演讲短小精悍;演讲中,他常常能用不多的语言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⑤我希望你们的工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更多学者关注并参与到这一研究领域。
⑥刚刚结束高考,小明就要准备志愿填报,众多的专业选择使他莫衷一是,迟迟不能定夺。
A. 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4、以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一项: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B.心理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我国战国时代《内经》一书中,就有了相关的记载。
C.他在地主家当长工的时候,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猪棚狗窝,干的是牛马活儿。
D.那轻柔的嗓音,那甜美的微笑,一看便知她是个一团和气的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学的形成可以说是宋代最为重要的历史特征之一,然而到了近现代,理学竟然成为最为人诟病的文化传统。宋代理学家们提倡的“节孝”观念,其实并不是他们首创的。至少从汉代以来,国家政府都曾经对社会上的节孝行为进行过表彰和奖励。到了宋代,一方面,政府基本上延续了历代政府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另一方面,理学家们为强调士大夫应注重气节的道德标准,对“节孝”观也做出了更明确的表述。然而直至宋元时期,国家政府对于旌表节孝的行为,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个案“典型”的层面上。有学者把明代以前到明代的旌表贞节行为的演变过程,形象地描述为“由典范到规范”。典范是由倡导所致的,而成为规范则必须要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化设计来加以保障和推行。明代在固定的审核标准下,对来自全国各地大量的旌表案件,予以定期、集体和分类处理,从而形成了明代旌表节孝的制度化、规律化和等级化,乃至演变至激烈化的特质。
与这种制度政策相伴而行的是以朱熹为核心的理学成为明代政府所认可、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这就促使明朝的许多士大夫从理学的角度来诠释和欣赏政府的旌表节孝制度。这样,明政府所推崇的节孝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政策,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道德的教化行为。在制度与教化的双重作用下,明清时期的节孝行为,越来越出现违反人性的激烈化特质。《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父亲眼看着女儿自尽殉夫并大赞“死得好”的故事,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并不罕见。在朱熹悟道、传道的福建地区,清代竟有胁迫寡妇殉节的风气。
“孝道”本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但是经过明清时期的制度化推进之后,也在不同程度上走上了泛政治化的极端道路。在上层统治者眼里,孝道的体现就是臣下的“死忠”,所谓“以孝治天下”,实际上就是令天下服从一尊。就一般士庶之家而言,争取“孝行”的褒奖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利益。正因如此,为博得孝名而导致明清时期惨无人道的“割股疗亲”行为盛行,显然也是政府对于“节孝”制度化与教化灌输的后果。
宋代理学所倡导的“节孝”,更多的是强调士人自身的道德气节与行为准则,而到了明清时期,经过专制政府的制度化、规范化之后,传统的“节孝”观被引入激烈化的歧途。特别是随着明清时期皇权专制体制的强化和官僚阶层奴庸化的加剧,朱子及理学家们所提倡的勇于坚持士人气节的义理观,基本上成了政治上的一种“摆设”。而某些部分被强调而形成制度化的诸如“贞节”“孝道”等观念,则根据统治者的需求而经过了新的改造和诠释。正因如此,对宋代朱子及其他理学家们所倡导的“义理”“气节”等命题所蕴含的道德价值,我们应重视并加以继承。
(摘编自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节孝”观并非始于宋代,只是宋代延续了历代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并对其做了更明确的表述。
B.“由典范到规范”中的“典范”是指明代之前的倡导个案“典型”,“规范”指明代的制度化设计。
C.节孝行为成为明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政策之后朱子理学就变成了政府认可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
D.对节孝行为进行制度化设计并使之成为道德的教化行为,是“节孝”观在明清发生演变的原因。
【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受宋理学影响违反人性的一项是
A.清朝中期缠足之风盛行朝野
B.《祝福》中鲁镇的人认为寡妇祥林嫂是不干净的
C.《儒林外史》中王秀才支持女儿自杀殉夫
D.《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迫改嫁
【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明朝士大夫们从理学角度诠释和欣赏旌表节孝行为,助推了旌表节孝制度的形成。
B.本是优秀文化传统的“孝道”一旦走上泛政治化道路,就很有可能会改变其原本意义。
C.没有良好的国家体制和社会风气,朱子的“气节”“义理”就没有被实践的可能。
D.宋代理学所倡导的“节孝”,我们既要重视和继承其道德价值,又不能忽视其反人性的特点。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以车马为喻,讲明要善于利用外物让自己取得成功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却仍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赵国多次击退秦国却自毁长城,作者感叹道“____________”。
(2)晋代潘安在《悼亡诗》中以“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两句表达对亡妻的沉痛悼念,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类似的意象和情感。
(3)湖南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拟举办摄影大赛,小张的作品展现了湖面的浩淼无涯,他想在照片上写两句诗,张老师认为不妨直接引用唐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六国论》在批评诸侯国对待土地的态度时,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子孙如弃草芥的土地,父辈祖先却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获得。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表现琵琶曲调激越雄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的《师说》文末用“好古文”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同时还以“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直接原因。
(4)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都运用了“杜鹃”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凄苦。
(5)《赤壁赋》中,苏轼和客人饮酒作乐,纵情高歌,其中描写摇桨于月光浮动的水面的美景胜境的两句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盛夏时节,一夜大雨,清晨醒来,天气放晴,窗外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你突然想起了周邦彦作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诗句。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在《虞美人》叹道:“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张闻天说:“生命如流水”。由此,苏轼在《赤壁赋》中发出的感慨也将水与生命关联到了一起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骚》中用“___ ,__?”两句强调了这个处世原则。
(3)《行路难》中用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酒宴时内心苦闷抑郁之情的诗句是:“___ ,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摹写一些动作细节,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刻画出来。
⑵《琵琶行》中作者“以江月为文澜”,如“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侧面表现琵琶曲强大的感染力;“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烘托出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
⑶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比喻的手法抒写自己虽惆怅却又相当达观的襟怀,与他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同样给人以鼓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五凤楼晚望(六年八月十日作)①
白居易
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
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
龙门②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
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注】①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八月十日,时任河南尹的白居易登上洛阳俗称“五凤楼”的应天门城楼,有感而发,遂作此诗。②龙门,即龙门山。龙门山地处伊河之滨,伊河东岸为香山,西岸为龙门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交代了晚望的时间、地点。雨后天晴,水雾消散,天空更显澄净。
B.颔联“烧”字用得奇巧,既表现了晚霞的红艳,又写出林木在晚霞照映下的形态。
C.《琵琶行》中也有秋景的描写,相较本诗。选取的意象有别。表达的感情也不同。
D.尾联为本诗的诗眼,诗人直抒胸脑,表达登高晚望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2】请赏析“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两句的精妙之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
(节选自《涑水记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
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
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
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
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
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
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
【5】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的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就是在这样复杂多样而又难以捉摸的时代里,我们都是见证者。
对于以上的话语,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