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削:革职罢官。谪:降职远调。
B.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
C.拜:授给官职。废:罢免或废黜。
D.除:免除官职。退:(1)撤销或降低官职;(2)自己辞职。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李华与张红闹别扭,摒弃前嫌时,李华说:“让我们握手言和,结为秦晋之好吧。”
B.请放心,我会准时光临宴会,送上我对你们这些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学子的祝福。
C.初次参与高端的班主任论坛,幸蒙贤兄抛砖引玉,让我得以从容。
D.这是鄙人拙作,深觉见识浅陋,冒昧烦请先生雅正。
3、清朝的科举考试举行在即,作为一名书铺老板,你看准了这个商业黄金期,打算出售一批备考资料。以下哪些备考资料一定会被选中?( )
A.《四书章句集注》
B.《孟子》
C.《大学》
D.《传习录》
E.《中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济水东流 ⑧顺流而东也
⑨明烛天南 ⑩侣鱼虾而友麇鹿
⑪不知东方之既白 ⑫哀吾生之须臾
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亦去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引入中国,对中国考古学产生较大影响。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等讨论了考古学研究中理论、方法和材料三者相对重要性的问题。他们认为考古材料只有在理论和方法充分完善的情况下才能被了解。这意味着,考古材料的意义和重要性取决于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各种方法是根据我们的研究目的和手头材料来进行选择和开发的。对于当代高水平的考古研究,理论预设性引导和问题科学性设计就变得极其重要。
考古学就本质而言旨在研究古代未知名者的遗存,这些物质遗存更多体现了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和经济状况,并有助于人们追溯它们的历时发展。由于证据的物质性特点,考古学家只能对它们的含义作出一般性推断。加上这些证据常常是残缺不全或碎片化的,所以需要不断优化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来提炼各种信息,以便对这些无言的物质材料作出科学解释。
由于研究对象的性质与特点,考古学不可能提供与文献资料完全相同的信息,但是可以在探究人地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上大有作为。在中国当下的上古史重建中,考古学根据自己材料的特点和理论、方法的创新来探索这门学科最擅长的领域,并在不少专题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测年技术的发展使得考古学能够更加仔细地观察文化变迁;环境考古学能够帮助考古学家详细了解生态变迁和人地关系,以及复杂社会兴衰的经济基础;人工制品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各种器物的生产方式、专业化程度以及制造、使用与分配;分子人类学能够提供基因的流动、古代人群的血缘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当今考古学提炼的这些信息已基本上能够独立重建史前期和上古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如果加上文献证据,就能够为这种历史重建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中国学者近年来十分重视并引入了国外考古学的一些技术,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正在加强,这给理论的预设与方法的完善提供了支持。
(摘编自陈淳《从考古学理论方法进展谈古史重建》)
材料二:
对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研究,离不开理论的引导和问题的设计。借鉴国外考古学的理论与技术,立足于中国实际,我们认为,由文化谱系、族属谱系和基因谱系相结合的“谱系法”理论,是研究中国古史较为可行的路径之一。文化谱系,就是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和演变传承。族属谱系,就是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族属类型和演变传承。基因谱系,就是通过对当前人类DNA序列的分析,推断祖先的DNA类型,并研究其演变传承。在文化谱系中,一定时期居住在特定自然环境里的人们共同生活,密切交流,会形成共同习俗甚至语言;而在族属谱系中,血缘关系则应当是远古人类共同生活、形成社会的天然纽带。因此,理论上文化谱系和强调血缘认同的族属谱系就存在相互对应的可能性。某族与邻近区域其他族群相互交流,可能形成相似的文化,但由于婚姻、交往、征服、迁徙等各种原因,属于某一考古学文化的居民有可能属于不同的族,不过其中总有一族占支配和领导地位。
当然,随着社会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国家社会,“按地区划分国民”的情况越来越多,血缘关系自然会受到削弱,但以血缘相维系的族属认同不但不会消失,而且还有可能在不同族群的碰撞刺激中得到加强,统治者的族属认同更是如此。统治者还可能通过扩张、移民、封建等手段,不但将其族属认同,还将与族属相对应的文化扩展到更广大的地域,从而使得早期国家的核心和主体区域成为统治者族属和与之对应的强势文化的分布区,四周则为从属族属和与之对应的弱势文化分布区。甲骨文和传世文献记载的晚商王朝的王畿、四土、边疆方国,与殷墟文化中心区、亚文化区和文化影响区范围基本对应;金文和传世文献记载的西周王畿、封建诸侯国、边疆地区,与西周文化中心区、诸侯文化区、文化影响区范围基本对应,足证考古学文化和族属的对证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可靠可行的。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为推断祖先的DNA类型提供了科学依据。搞清楚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家族之间的遗传距离,从而建立晚商以前的基因谱系,不再只是一个梦想。将其与文化谱系、族属谱系结合,一定会取得古史研究的重大突破。但基因谱系确定的只是相应人群的血缘关系,而非文化关系,族属虽基于血缘,但更能体现文化,因此不能将基因谱系简单等同于族属谱系,就如同不能将文化谱系简单等同于族属谱系一样。
没有理论的引导和问题的设计,只是将某地的重要发现和传说轻易对应,无视考古年代和其他地区的同类传说;或者将某个基因溯源结果和传说时代某“祖先”轻易挂钩,无视这些“祖先”的族属、文化属性,都不是对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探索应该提倡的做法。
(摘编自韩建业《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学家对古代未知名者遗存的含义只能作出一般性推断,一方面是证据具有物质性特点,另一方面是理论、方法还不太完善。
B.在中国当下上古史重建中,考古学取得长足进展,这与考古学家专题式的研究探讨以及深度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密切相关。
C.在研究文化谱系和族属谱系的关系时,不能将两者进行简单化对应,而要将其置于演变传承的动态过程中对应,情况较为复杂。
D.殷墟文化中心区、亚文化区和文化影响区的划分既体现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特征,也表明相对应的基因谱系存在着由强到弱的分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历史遗存常常是残缺不全或碎片化的,所以在得出科学考古结论时要用多种手段来还原历史真相。
B.分子生物学在考古学上为推断祖先的DNA类型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确定古代相应人群的血缘关系。
C.国家社会的出现,必然会削弱血缘关系,但族属认同有可能得到加强,而与族属相对应的文化都呈扩展趋势。
D.文化谱系、族属谱系、基因谱系相结合的“谱系法”理论,对研究中国古史有引导作用,其价值已初步显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王国维提出:“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B.胡适认为做学问应该“大胆地设想,小心地求证”。
C.陶铸指出:“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
D.达•芬奇:“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认为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展,主要体现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对此加以说明。
【5】四川三星堆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如果要对其历史遗存进行研究,在“理论的引导和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来描述箜篌音乐的艺术效果,苏轼化用此诗句,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洞箫音乐的艺术魅力。
(2)暮春时节,人们常惋惜于花的凋落,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就曾感叹“______________”,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则充满乐观地认为“______________”,因为落花即使零落成泥,还会培育出更多美丽的花朵。
(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从师学习的榜样。韩愈在《师说》中就批评有些家长的做法:爱自己的孩子,“______________”,但对于自身,“______________”。这样的家长真是糊涂!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礼运》中“____,____”两句,可以作为当代选用人才、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借鉴。
(2)《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向任安表明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最终实现“成一家之言”的人生理想。
(3)古人常以“赋诗”来抒发情怀、表现形象。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 ____ ”表达自己清雅的人生追求,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 ”刻画曹操文武兼备的英雄形象。
9、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人活世间,或多或少,总会经历苦难的磨砺。面对百姓的疾苦,屈原会流着泪说:“___ ,____。”范仲淹会这样处理忧与乐的关系:“ ___ ,____。”而我们众志成城,坚持不懈,终会战胜困难,渡过难关,正如荀子在《劝学》中借雕刻金属和玉石所言:“ 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表达屈原向往美德,纵死不悔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说,“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并举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例证明。
(3)《师说》中,韩愈认为只跟从老师学习断句等基本知识,有了疑难问题却不去请教老师,这种“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冲也有意境相近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2)毛泽东面对壮美的山河、广阔的宇宙,触景生情,思考深远: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沁园春·长沙》
(3)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中,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____,___”,表现了他对前途感到茫然的感情。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归鹿门歌①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
【2】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3】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
13、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 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 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 奉母闲居 奉:侍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 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 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 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王有德,科学治沙的探路人,四十年来,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要在治沙播绿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有德说。
②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科技兴油的大庆“新铁人”王启民,始终奉献在石油科研一线。1961年,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王启民来到大庆,每一个油田技术开发的关键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无禁区挑战极限。王启民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怎么开发好大庆油田,为祖国献石油,一生从不动摇。”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在班会上的发言稿,表达你对“青春与价值”的理解和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