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那曲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chánɡ)    玩(shǎnɡ)   (lüè)  疏疏落(lào)

    B. (chèn)    (ruǐ)    废(tuí)    混混沌(dùn)

    C. 如(bì)    远(yōu)    (suǒ)    寺(zhè)

    D. 去(zhé)   (qù)    (zhuì)  一(chuán)

     

  • 3、“谥号”专指有功之臣      时(后), 朝廷赐予的或褒或贬评价性质的称号。(  

    A.出生

    B.死亡

    C.生日

    D.升官

  • 4、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曲罢悯然   钿头银篦   连篇累牍   口诵心惟

    B. 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 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 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 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谋求发展的动力之源,年轻人敢于迎接挑战,选择自主创业是值得肯定的,即便交点学费,也不足为训

    依我的能力,承担这份工作实在是绠短汲深,但大家既然信任我,我只能勉力而为。争取把事情办好,不辜负大家的希望。

    图书与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而图书的数量又是如堕烟海,要通过图书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必须择其经 典来阅读和研究。

    尽管学校多次三令五申强调不能携带手机进教室,但依然不有少同学对此置若罔闻,究其原因,他们不是没有听见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而是没能抵抗信网络和游戏的诱惑。

    在当前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如果利用职权舞文弄墨,贪赃枉法,就会被人民群众所唾弃。

    吴老师是一位知名的金玉满堂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当我得知可以忝列门墙之时,心中一阵狂喜。

    A. ①②④   B. ④⑤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是我的读书观。研究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

    我认为陶渊明这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要。我们常把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叫“章句之学”,每章、每句都要详加解释,《汉书·儒林传》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儒师秦延君释“尧典”二字,十余万言;释“曰若稽古”四字,三万言。至魏晋风气一变,注经典多言简意赅,倡“得意忘言”,例郭象注《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句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宏旨,皆可略之耳。”我想,这就是“会意”。读哲学书,重要的在“会意”,不在“曲与生说”。“会意”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才能有所创新。

    据日本人林泰辅说,《论语》的注解有三千余种,元朝的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也有三千余种。不管有多少种《论语》《道德经》的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对《论语》或《道德经》“甚解”了呢?没有吧?!杨伯峻先生在注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一句时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我认为,杨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对的,他只是“姑且”给一种解释,并没有说他的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解释。在我的一篇文章中,为了说明我对“真、善、美”的看法,我就给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新解,认为这几句话是孔子说他自己追求“真”“美”“善”的过程。我真的“甚解”了孔夫子的话吗?没有,但我从孔子的话中“会意”出一种新意来,于是我便“欣然忘食”了。

    读书人喜欢读书,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宗教的、文学的、艺术的、考古的、历史的、民俗的,甚至科学和科学史的,是不能要求都“甚解”的,知道一点儿就行了。它们可以帮助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读你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求了解得深入一些,但也只能要求“深入一些”,也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所谓“正确了解”,而“会意”则是更为重要的。哲学家要求的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会意”实际上是加上你自己的“创造”,这样才真的把学问深入下去了。

    (摘编自汤一介《读书本该会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书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因而读书时句句都求甚解便是不大可能的。

    B.“章句之学”其实就是在追求“甚解”,作者不赞同并批评这种章句之学是“生说”。

    C.“会意”就是抓住古人语言的主要意义,再加上自己的“创造”,这样理解古文才合理。

    D.作者并没有全盘否定“甚解”,而是否定“句句求甚解”,突出了“会意”的重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引用陶渊明的话,直接点明了自己的观点:读书要“会意”。

    B.文章提出“甚解”“会意”两个概念,论证了“甚解”的不足取和“会意”的正确性。

    C.文章以中国书多、《论语》等注释多为论据,论证了读书要“会意”的必要性。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联系古今中外,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甚解”容易走向“生说”,导致泥古不化;“会意”强调领会精神实质,这是读书真谛。

    B.只要采用“会意”的读书方法,我们就能从古代经典和当代书籍中读出新的意义来。

    C.“甚解”讲究字字句句都有解释,所以“甚解”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经典。

    D.如果对每句话都“甚解”了,就不能做到对文章整体“会意”了,二者是对立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李白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抒发了施展抱负的愿望。“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2)杜甫《旅夜书怀》的颔联“_______________”,描写了频繁的战乱与美丽的河山,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与欣赏美景时矛盾痛苦的心情。

    (3)李煜《虞美人》结尾两句“____________”,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直率,设喻巧妙,从古至今为人所赞誉。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则》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耻学于师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以诗句“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涵着与衰弱的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屈原在《离骚》中用“不吾知其亦已兮,______________”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的两句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威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这首词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该词最后作者以“怎一个愁字了得”收尾,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饭粥

    (清)  李渔

    粥饭二物,为家常日用之需,其中机彀,无人不晓,焉用越者强为致词?然有吃紧二语,巧妇知之而不能言者,不妨代为喝破,使姑传之媳,母传之女,两言代千百言,亦简便利人之事也。

    先就粗者言之。饭之大病,在内生外熟,非烂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者,必无是事。然亦有刚柔合道,燥湿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饭之美形,无饮食之至味者。其病何在?曰:挹水无度,增减不常之为害也。其吃紧二语,则曰:“粥水忌增,饭水忌减。”米用几何,则水用几何,宜有一定之度数。如医人用药,水一钟或钟半,煎至七分或八分,皆有定数。若以意为增减,则非药味不出,即药性不存,而服之无效矣。

    不善执爨者,用水不均,煮粥常患其少,煮饭常苦其多。多则逼而去之,少则增而入之,不知米之精液全在于水,逼去饭汤者,非去饭汤,去饭之精液也。精液去则饭为渣滓,食之尚有味乎?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犹米之酿而为酒矣。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犹入水酒也。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乎?

    故 善 主 中 馈① 者 挹 水 时 必 限 以 数 使 其 勺 不 能 增 滴 无 可 减 再 加 以 火 候 调 匀 则 其 为 粥 为 饭 不 求 异 而 异 乎 人 矣。

    宴客者有时用饭,必较家常所食者稍精。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予尝授意小妇,预设花露一盏,饭之初熟而浇之,浇过稍闭,拌匀而后入腕。食者归功于谷米,诧异种而讯之,不知其为寻常五谷也。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行此法者,不必满釜浇遍,遍则费露甚多,而此法不行世矣。止以一盏浇一隅,足供佳客需而止。露以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与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难辨,故用之。

    (注)①中馈:《易经·家人》“天攸遂,在中馈”。指妇女在家主持饮食等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焉用越者强为致词 俎:切肉的砧板

    B. 稍能炊者 爨:烧火做饭

    C. 其味尚可乎 咀:品尝

    D. 饭之初熟而浇之 俟:等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两言代千百言 有尺寸之地

    B. 犹入水酒也 徘徊斗牛之间

    C. 异种而讯之 吾属今之虏矣

    D. 足供佳客需而止 道之存,师之所存也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饭最大的弊病在于,上面清汤,下面沉淀,好像浆糊膏药。这是火候把握不匀的原因,只有最笨拙的人才做得出。

    B. 作者家有客人时,会让妻子在饭刚烧熟时用花露浇遍全锅,然后拌匀后盛入碗内。这样吃饭的人就会将这种香味归功于谷米。

    C. 本文把枯燥的理论说得有滋有味,通过全文可见作者“于俭中求饮食的精美,在乎淡出得生活之乐趣”的主张。

    D. 本文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无穷,可以说它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味、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 善 主 中 馈 者 挹 水 时 必 限 以 数 使 其 勺 不 能 增 滴 无 可 减 再 加 以 火 候 调 匀 则 其 为 粥 为 饭 不 求 异 而 异 乎 人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犹米之酿而为酒矣。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犹入水于酒也。

    (2)宴客者有时用饭,必较家常所食者稍精。精用何法?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面对新问题、新事物、新任务,国人既要具备坚守理想、行稳致远的定力,也要有直面艰险、劈波斩浪的魄力。

    请以“定力与魄力”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