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始:当初,原来。
B.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舒:舒展。
C.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密:结实。
D.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长:年长。
2、“无为有岐路,儿女共沾襟”中哪一个字是错的?( )
A.为——违
B.岐——其
C.襟——巾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俗滥 老生常谈 垂涎 戒骄戒躁
B. 岑寂 涎皮赖脸 拘礼 不既不离
C. 流敝 才高八斗 玩索 刻苦自励
D. 援例 点铁成金 尺椟 首屈一指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安详 辍学 漫不经心
B.寂漠 经络 沽名钓誊
C.疏落 祟高 惊世赅俗
D.渲泄 诀择 姹紫嫣红
5、(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止冲破道德底线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B. 公众对信息公开有巨大需求,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否则,才不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C. 人们只在乎“女排精神”,甚至开始下一届东京奥运会的卫冕,只有郎平清楚,中国女排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D. 周有光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将他看作百年中国的一个缩影,更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孙过庭《书谱》:“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里提及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他或在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
东汉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他从“为”字得到“鼠”形的暗示,因而积极地观察鼠的生动形象,吸取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为”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这字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但宋朝大批评家董遖在《广川画跋》里说得好:“且观天地生物,特一气运化尔,其功用秘移,与物有宜,莫知为之者,故能成于自然。”所以千笔万笔,统于一笔正是这一笔的运化。正如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古人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石涛《画语录》也说,“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正是因为这奇特的一笔一画,人们塑造了万千的艺术形象。
中国书去从一笔入手,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弩(直竖)、趯(钧)、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可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家张旭内心有触动时就会写草书表达,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全部寓之于书,其书法的目的是借自然界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感。
B. 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如笔画、线条、乐音等基本元素,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相。
C. 来源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体现了中国书法具有的壮美倾向。
D. 点画的空白处在书法中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大书法家邓石如认为,空白处造就了汉字的妙境,在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A. 文章第一段采用引证法,用《书谱》中评价王羲之的话来引出了论题“中国书法艺术为何有较强的审美属性”。
B. 文章从中国书法取法自然的审美主张、书写工具的特殊性以及书法的空间美等角度论述了中国书法艺术性的来源。
C. 文章中举蔡邕、赵子昂的例子证明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而创制的。
D. 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层次清晰;运用了引用论证并穿插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便文章更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书法作品反映出他愉悦快乐的心境、郁结不舒的愁苦和神思纵逸的气质,由此也能证明中国书法拥有可以抒写出人的内心情感的特点。
B. 蔡邕认为书法字体必须“象其一物”,要通过认真摹写物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而元代书法家赵子昂写“为”字前先习画鼠形的做法深得此理。
C. 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相是通过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的。正是中国书法用笔的一笔一画,人们塑造了万千的艺术形象。
D. 无论是点还是横,在书写时都要讲究“势”,集中全身之力于笔端,使笔迹体现出书法之美和生命的力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吐出来,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作者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琵琶女一曲终了,人们久久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郦道元在《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写出三峡冬春时节水之秀美。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过于清冷的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凄凉忧伤。
(2)《观刈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了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场景。
(3)毛泽东诗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和李清照的词“九万里风鹏正举”共同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国统治者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其行为提出严厉的质问并予以抨击。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说自己即使多次死亡也不改--心为民的志向,用“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即使被肢解,自己也不会改变心志。
(2)滚滚长江常常引发诗人无尽的想象,杜甫《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仰视,一句俯视,写秋天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松树长在悬崖上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蜀人口气劝说“西游”的人不要来蜀地。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是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以此反衬今夜的孤寂。
②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自问自答,表明自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湿透青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表现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统治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
④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对待“誉”和“非”,应该“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
⑤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莺燕报春、一派蓬勃的景象。
12、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 暮春
黄升
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B. 《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感伤的情感基调。
C. “戏临小草书团扇”,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贴、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
D. 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黄词用直接抒情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直接深入地传给了读者。
E. 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
【2】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然由于词人经历不同,所刻画的女主人公心境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娲。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侍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侍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B.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C.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D.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代:文中指的是唐朝以后相继出现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B.女祸:指受君王宠信或亲自执政而祸乱国家的女子,也指君主宠信女子而使国事败坏。
C.硕士:今义是一种学位。文中指一种官职,其他的意思还有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
D.帷闼:帷,指帷帘、帷帐;闼,指宫中小门,也泛指门。在本文中,“帷闼”指宫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宦者之祸与女色之祸的对比开篇,提出了宦祸之源深于女祸的观点,开门见山,观点鲜明。
B.文章分析了宦官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论述宦祸的危害;认为即便宦者圣明智慧也不能与之谋政。
C.文章结尾再次将宦祸与女祸作比较重申论点,首尾照应,结构清晰,显示出作家深厚的论证功力。
D.作者说理透辟,并能结合史实,警示统治者吸取经验教训,事明而理显,具有史学家的真知灼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2)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快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高校招生宣讲会在学校礼堂举行,来自西安交大的老师讲述了当年交大西迁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国家从大局出发,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一批交大人响应国家部署,克服重重困难,随学校西迁。他们将先进知识和文化带入西部,也将毕生的精力奉献西部开发。如今,西安交通大学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持续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宣讲在同学们当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有的同学说:要弘扬“西迁精神”,像老一辈交大人一样,到西部去。也有的同学说,现在与过去不同了,通过信息和科技也能改变西部,弘扬“西迁精神”不一定非要到西部去。有人认为,应先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才能随时响应国家的需要……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当年西迁交大人身份,临行前给亲友写一封告别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