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莆田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诗句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杏花微雨染春衣,汤沟春酿醉乡愁。

    ②粉浪幽幽夏至天,荷风缕缕鸟声连。

    ③乳鸭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④蒹葭白露早纷纷,上下参差意象分。

    A.①白露  ②夏至  ③立秋  ④清明

    B.①白露  ②立秋  ③夏至  ④清明

    C.①清明  ②夏至  ③立秋  ④白露

    D.①清明  ②立秋  ③夏至  ④白露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木直绳 中:符合,合乎

    B.善于物也 假:借助

    C.是故贵无贱 无:无论,不分

    D.六艺经传皆习之 通:精通

  • 3、(题文)下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

    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大王见臣列观

  • 4、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的多瑙河》飘飘荡荡。

    B. 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

    C. 像小时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咛我们早已遗忘。

    D. 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

  • 5、选出对上堂拜阿母情节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

    A. 上堂拜阿母,是为了和阿母道别,讲清妇难为的道理。

    B. 上堂拜阿母,表现了刘兰芝临别时的态度镇定,性格坚强。

    C. 刘兰芝打扮一新,上堂拜别阿母,是为了使阿母回心转意。

    D. 上堂拜阿母,不卑不亢,礼节周到,集善良与刚强于一身。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目前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是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契约观念。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制作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满足了当时人们订立合同的需要。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600年间买卖、借贷、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包括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箴、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契约文本中。比如,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再如,在缔约时,交易者会要求一并移交上手老契,并将上手老契与新订契约、纳税凭证等相关文书粘附在一起。久而久之,一份契约可能长达数米甚至十几米。契约越长,记录的交易越多,保留的制度信息越丰富。这些契约文本成为我们今天了解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之为民间细故。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

    (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契约实践至今仍根深蒂固地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B. 记录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行为的最早契约资料,载于《周礼》。

    C. 北宋时期因为已经出现了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所以民间契约纠纷大为减少。

    D. 诉讼成本高、“息讼”意识深厚,且契约多涉民间细故,民间多以调节手段解决争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以丰富的史料为事实论据,证明了我国传统契约实践历史之悠久。

    B.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传统契约制度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方面的不同。

    C. 文章从契约实践与书写传统两个方面,追溯了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发展历史。

    D. 除第一段外,文章其余四段均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存世的契约文书,是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被誉为“活化石”,相当于现在的合同。

    B. 自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这使契约文本保留的契约制度信息更加丰富。

    C.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契式文本被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职业契约代书人亦随之消失。

    D. 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如“一诺千金”“言必信”,皆为国人推崇信守契约精神的表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信誓旦旦,不思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3)____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湘夫人》)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

    (1)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节选)》)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节选)》)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______________,怨归去得疾。(王实甫《长亭送别》)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善用对比,如论述古代圣贤不耻下问,而与之对比鲜明的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人之死,重于泰山。《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到死,是为君赴难;《离骚》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到死,是万死不悔。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三)》中表明只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登山时的困危之状来表现蜀道的高和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军队攻破荆州,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1)言者无罪,_________。(《诗经》)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孟子》)

    (3)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司马迁《鸿门宴》)

    (4)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生乎吾后,_______,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6)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7)不应有恨,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8)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蕲(qí)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1】下列作品与本词在意境上类似的一项是(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B.《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C.《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D.《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2】对序及本词,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中写特定时间段的景物,扩展了本词语句所展现的意境。

    B.“弥弥”“隐隐”形象地表现出春水涨满、层云淡淡的特点。

    C.“溪”作量词,将无边风月融入一溪,化大为小,令人惋惜。

    D.“杜宇”句以声衬静,表现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3】词中“解鞍欹枕绿杨桥”和序中“及觉已晓”,与《赤壁赋》中“(客与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均借“睡眠”体现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七年冬,晋献公使太子伐东山。里克谏曰:“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释申生也!”公曰:“行也!”里克对曰:“非故也。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君行,太子从,以抚军也。今君居,太子行,未有此也。”公曰:“非子之所知也。寡人闻之,立太子之道三:身钧以年,年同以爱,爱疑决之以卜筮。子无谋吾父子之间,吾以此观之。”公不说。里克退,见太子。太子曰:“君赐我以偏衣、金玦,何也?”里克曰:“孺子惧乎?衣躬之偏,而握金玦,令不偷矣。孺子何惧!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太子遂行,狐突御,先友为右,衣偏衣而佩金玦。出而告先友曰:“君与我此,何也?”先友曰:“中分而金玦之权,在此行也。孺子勉之乎!”狐突叹曰:“以厖衣纯,而玦之以金铣者,寒之甚矣,胡可恃也?虽勉之,狄可尽乎?”先友曰:“衣躬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勉之而已矣。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至于稷桑,狄人出,申生欲战。狐突谏曰:“不可。突闻之:国君好外,大夫殆;好内,嫡子殆,社稷危。若惠于父而远于死,惠于众而利社稷,其可以图之乎?况其危身于狄以起谗于内也?”申生曰:“不可。君之使我,非欢也,抑欲测吾心也。是故赐我奇服,而告我权。又有甘言焉。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谐在中矣,君故生心。虽蝎谮,焉避之?不若战也。不战而反,我罪滋厚;我战死,犹有令名焉。”果败狄于稷桑而反。谗言益起,狐突杜门不出。君子曰:“善深谋也。”

    (节选自《国语·晋语一》)

    【注】①偏衣:左右异色的衣服。②偷:薄。③厖:(颜色)杂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B.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C.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D.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白/善处父子之间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七年,即晋献公十七年,这种以王公在位年数纪年的方法,被称为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监国,古代国君外出之时,太子居留,守护国家,监督国事,代国君行使权力,处理国政。

    C.戎,文中指兵车、军车,与《谏逐客书》中“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的“戎”意思相同。

    D.逆,文中指迎战、抵抗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派遣申生征伐东山一事,里克在国君面前进行了劝谏,退朝后见到太子,又帮助其进行了分析,安慰太子国君并未薄待他。

    B.晋献公确立申生为太子依据了三个原则:身份均等的立长子,年龄相同的立所爱之子,所爱相同而犹疑不决的,通过卜筮决定。

    C.先友鼓励太子,征伐的战果可以巩固其地位,穿国君赐予的衣服,手握着兵权,既有君父之亲又能远离灾难,是不必害怕的。

    D.太子申生准备应战时,狐突持反对意见,他主张太子应从利君、利民和利己的角度考虑,不与狄人作战,避免滋生祸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里克谏曰:“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释申生也!”公曰:“行也!”

    (2)不战而反,我罪滋厚;我战死,犹有令名焉。

    【5】太子申生决定与狄人作战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②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亚里士多德)

    ③一切亲人并不都是朋友,而只有那些有共同利益关系的才是朋友。(德谟克利特)

    ④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陈毅)

    ⑤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醉醒石》)

    ⑥世上唯一无刺的玫瑰,就是友情。(古龙)

    读了上面六句,你对“朋友”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