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沧州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浒传》的结局,因梁山英雄的纷纷遇害和被迫自缢等情节而令人不忍卒读

    B. 在网络上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发一些虚假贴子,但是三人成虎,当许多网站都转载的时候,很多人都相信了。

    C. “缘定终身,幸福一生”职工集体婚礼在工人文化广场举行,1000多名职工朋友观摩了38对有情人喜结金兰的仪式,见证了新人神圣而甜蜜的时刻。

    D. 在《自在人生浅淡写》这本书里,舒婷一改往日的朦胧缠绵,以散文的形式,书写沁人心脾的诗意情怀。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许多事情今天看来确实显得离奇;但他们言之凿凿,不由人不相信。

    ②本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分为专业组、通俗组、原生态组、乐队组合组、外文歌曲组5个赛组,选手们演唱的歌曲各有特色,曲尽其妙,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热情,使现场掌声、尖叫声不断。

    ③小王大学毕业了,同学邀请他一起下海创业,教授劝说他留校考研,父母则要求他回家乡工作。到底何去何从,小王莫衷一是,不知该如何是好。

    ④我们只有秉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保持各行各业上下同欲,全社会勠力同心的精气神,才能实现我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标杆省的目标。

    ⑤“原来只是在电视里看到过甘蔗收割机,没想到今天开眼界了,这个大家伙确实厉害,一台机器顶得近百人干活啊!”亲眼见证了甘蔗收割机的效率,不少村民人言啧啧,赞叹不已。

    ⑥《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蒹葭》,它写尽了人间缠绵悱恻的思念。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康熙年间发生的震惊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令方氏家族遭受沉重打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对方氏宗祸与自己家祸的无比痛心等。

    ①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获罪,后经宽大处理,因祸得福,官运通达

    ②但这种特殊的恩遇并未给他带来心绪的片刻宁静,反而使他陷入了心态失衡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③另一方面,他没有完全挣脱《南山集》案的阴影,心绪凝重,心态极其复杂

    ④由昔日家境贫困,又屡困场屋的落拓文士一跃而贵为天子侍从、本朝达官,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⑤如对作《南山集序》的追悔,对亡友戴名世的追念与痛悼

    ⑥一方面,他极力颂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君主善待自己并宽赦方氏族众的皇恩

    A.①④②⑥③⑤ B.④①②③⑥⑤

    C.①⑥②③⑤④ D.④②①⑥③⑤

  • 4、下面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某业余作者将自己的新作递给某著名导演:敬请认真拜读

    B.某学生社团在给校长的活动邀请函里写道:务必准时参加

    C.儿子写请柬邀世家长辈出席父亲七十寿诞:届时恭候大驾

    D.在朋友家参加聚会时正好遇见对方的爷爷:爷爷您几岁啦

  • 5、下列括号内的句子,与原句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你难道就不能早点睡觉吗?

    (你应该早点睡觉。)

    B. 我不得不帮助村民们度过难关。

    (我必须帮助村民们度过难关。)

    C. 我和扎西是最好的朋友。

    (扎西和我是最好的朋友。)

    D. 我们几乎赢得了比赛。

    (我们赢得了比赛。)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活力。建功新时代,助力创新驱动,是新时代美育工作应有的价值遵循。

    自古以来,中国便有着“以美立德”的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将完整的人格培育和提高人生修为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马克思将美育与历史进程、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改造联系在一起,重视美的劳动性与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劳动创造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观点,为我们理解美育的价值提供了依据。美育的本质是在人类不断探求美的实践过程中,以“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进而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所强调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应当只停留在物质实践层面的自由,更应当是精神生产层面的自由与解放。美育是非功利地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多个维度中的重要一维,通过美育可以帮助主体不受束缚地、充分自由地展现精神智慧。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得到充分肯定,其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摘编自毕小君、聂磊、于晓航《美育建功新时代》,《中国教育报》202212月)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用不可替代。

    人们越来越认同,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引领少年儿童向美而行,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深刻认识美育之“用”。器识为先,必崇德明理;文艺其从,更启智润心。美育绝非“无用”,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许多名家大家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杰出的综合素养令人仰幕。美育之“用”,不仅在于掌握某种艺术技能等实际功用。于个人来说,美育有益于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社会而言,美育关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人格养成、灵魂塑造的高度认识美育、对待美育,才能超越应试或传授技能的局限,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不断优化美育环境。

    (摘编自宁采《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

    材料三:

    (数据来源:浙江东钱湖教育研究院《中国美育发展研究报告(2020-2022)》)

    材料四:

    “双减”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双减”背景下,教育部门还在推动“双增”,即在减轻校内课业负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用“双减”来带动“双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

    美育之“重”,重在“做”。美育强调亲身体验,强调通过体验——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获得属于自身的独特感受。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而且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它是“另一种思维”。科学的思维是求解性的,关注对现象原因的理解和探索性求解,强调共性、规律性,是内在的和抽象的,追求确定性答案,可进行真或假的客观性判断。而艺术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

    美育之“重”,重在创造力培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成人之美”。在当下这个新时代,人有了一个新的挑战者,那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存在和不断进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并将彻底刷新我们对“人力”的认识。人力的根本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力。如何培养创造力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教育,这是促进改变的利器。

    (摘编自朱永新《美育之“重”》,中国美育网20232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以美立德”的传统,通过审美教化,培育完整的人格,提高人生修为,以此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

    B.马克思美育观强调美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在探求美的实践中,要以“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

    C.美育具有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健全人格的最重要途径。

    D.美育的不断发展将会彻底刷新我们对“人力”的认识。人力的根本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力。

    【2】结合材料二至材料四,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做少年儿童向美而行的引领者,就需要充分认识到美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的。

    B.从2021年到2022年,无论是在教育学项目还是在艺术学项目中,美育项目立项数量均明显上升。

    C.三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学项目和艺术学项目每年均有美育项目立项。

    D.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而且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美育功能的一项是(       

    A.品味京剧《曹操》,读者在了解曹操一生戎马的同时也能深切地感受到曹操建功立业的抱负。

    B.欣赏海峡两岸各持的半部《富春山居图》,有助于我们坚定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

    C.3D技术、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了新的文艺形式。

    D.观看舞剧《丝路花雨》,我们可以领略敦煌壁画之美,更能感受到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典故“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在调弦试音之时就已显露深情,以此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

    (3)古代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借以吟咏情性,舒展身心,发散出一种高度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感。这些借景抒情的诗篇常常借用“松”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信誓旦旦,________。(《诗经·氓》)

    (2)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论语·述而》)

    (3)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___,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________,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诗人以传神的笔触勾画出塞外雄浑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规模,上句言其广,下句言其高。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作者在楼上听风,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绪。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歇》)

    (2)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意境。

    (2)在《劝学》中,作者通过列举借助“舆马”和“舟楫”分别可以“致千里”和“绝江河”的事例,从而引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①

    四时佳兴(春)

    元·钟嗣成

    梅花漏泄阳和信,才残腊又新春。东风北岸冰消尽。元夜过,社日临,中和近。天气氤氢,花柳精神。驾香轮,驰玉勒,醉游人。清明过了,飞絮纷纷。隔孤村,闻杜宇,怨东君。叹芳辰,已三分,二分

    流水一分尘。寂寂落花伤暮景,萎姜芳草怕黄昏。

      注:①(南吕)骂玉邮过感皇恩采茶歌:这是“南吕”中较为常见的带过曲,即用同属“南吕”

    宫调的三个曲牌《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组成一曲。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花漏泄阳和信”与“梅柳渡江春”的“梅”一样,都是预报春天来临的信使。

    B.残腊、新春相续,元夜、社日、中和、清明又接连而来,暗示了春天脚步的匆匆。

    C.“香轮”代车子,“玉勒”指坐骑,香车宝马,车水马龙,呈现出游春的热闹场景。

    D.曲中春景美丽,游人陶醉,处处洋溢着轻松愉悦之情,与题目中的“佳兴”呼应。

    2本曲完整而生动呈现了春天来了又去的这一个过程,诗人是如何呈现的?请结合全曲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石邦宪,字希尹。嘉靖七年嗣世职为指挥使。累功,进署都指挥佥事,充铜仁参将。苗龙许保、吴黑苗叛,总督张岳议征之,而贼陷印江、石阡,邦宪坐逮问。岳以铜仁贼巢穴,而邦宪有谋勇,乃奏留之。邦宪遂与川、湖兵进贵州,破苗寨十有五。窜山箐者,搜戮殆尽。邦宪功第一。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李允简以去。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千户安大朝等邀之,斩获大半,尽夺其辎重,贼不能军。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复以计购乌朗土官田兴邦等斩黑苗,贼尽平。

    播州宣慰杨烈杀长官王黼,黼党李保等治兵相攻且十年,总督冯岳与邦宪讨平之。真州苗卢阿项为乱,邦宪以兵七千编筏渡江,直抵磨子崖。策贼必夜袭,先设备。贼至,击败之。贼求援于播州吴鲲。诸将惧,邦宪曰:“水西宣慰安万铨,播州所畏也。吾调水西兵攻乌江,声杨烈纵鲲助逆罪,烈奚暇救人乎?”已,水西兵至。邦宪进逼其巢,乘风纵火,斩关而登,贼大奔溃,擒贼首父子,斩获四百七十余人。进署都督同知。

    寻与巡抚吴维岳招降平州叛酋杨珂,剿平龙里卫贼阿利等。当是时,水西宣慰安国亨恃众跋扈,谒上官,辞色不善,鼓众噪而出。邦宪召责之曰:“尔欲反耶?吾视尔釜中鱼尔。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尔四十八酋长,吾铸四十八印畀之。朝下令,夕灭尔矣。”国亨叩头谢,为敛戢。

    邦宪生长黔土,熟苗情。善用兵,大小数十百战,无不摧破。前后进秩者四,赉银币十有三。所得俸赐,悉以飨士,家无赢资。为总兵官十七年,部内帖然,威镇蛮中。明年卒官。赠左都督。

    (节选自《明史·石邦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B. 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C. 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D. 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嗣世职,文中指继承上代人传下的世袭职位。古时,如战功、爵位等荣誉职务或特殊官位可以让子辈继承。

    B. 巡抚,文中指官名,是封建时代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C. 我国古代将南方各少数民族泛称为“蛮”,将北方的少数民族泛称为“夷”。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还有“戎”“狄”等。

    D. 赠,文中指追赠。古代皇帝常为去世的官员及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文中是指皇上对石邦宪加封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石邦宪有军事才能。卢阿项作乱时,石邦宪用七千士兵编竹筏渡江,又估计卢阿项会派人来夜袭,于是预先作防备,贼寇来后,就打败了他们。

    B. 石邦宪很有威严。他做总兵官时,部内之人很服帖;安国亨专横跋扈,还煽动兵众脱逃,石邦宪谴责他,说随时可以灭了他,使其大为收敛。

    C. 石邦宪很有计谋。安大朝邀请石邦宪对黑苗与龙许保进行打击,斩杀许多敌人,石邦宪用计重金收买田兴邦等人斩杀了黑苗,于是赋寇被平定。

    D. 石邦宪爱抚士兵。他因战功先后四次进升官阶,十三次赏赐银币锦帛。但他把所得的俸赐,全部用来招待部下士兵,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

    (2)尔欲反耶?吾视尔釜中鱼尔。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参加会议的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他们当中30岁以下的有9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共有58人,其中35人是19世纪的“90后”,5人是20世纪的“00后”。正是这么一群敢作敢为的年轻人改变了国家的面貌。

    材料二:2021年2月19日,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现场视频公开,戍边战士们面对数倍于己的外军奋不顾身,无畏向前。在这场人数悬殊的抗击中,四位官兵英勇牺牲,最大的33岁,最小的仅19岁。“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材料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凝炼出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女排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无数种精神汇聚成“中国精神”。

    读了上述材料,身为“00后”的你有何感想?你将来会为自己选择一份怎样的职业?你打算如何在职业生涯中践行“中国精神”呢?请以“职业选择·中国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