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面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6月7日是世界食品安全日。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发布了上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2019 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4.4万批次,监督抽检的总体合格率为97.6%,与上年持平,较2014年上升2.9个百分点。
食品抽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19 年监督抽检结果显示,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日常消费量大的食品合格率继续保持高位,如肉制品抽检合格率为97.0%,较2018年提高0.5个百分点。同时,重点食品企业产品合格率较高,对市场份额大、流通范围广的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产品进行抽检,其合格率分别为99.7%和98.7%。一些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A.2019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与上年持平。
B.市场监管总局加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力度。
C.2019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D.2019年我国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2、下列公益广告词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且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纸上得来终觉浅,就业尤需多实践。
B. 愿得此身长报国,不挤高考独木桥。
C.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偏爱做工匠。
D. 肩扛扳手开口笑,平凡人生亦自豪。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不过数仞而下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D.犹有未树也
4、下列对《最后的常春藤叶》节选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要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A.通过交代居住条件,暗示贝尔曼是社会底层的艺术家。
B.运用外貌描写,突出贝尔曼年老、丑陋、滑稽的特点。
C.“边缘都没有摸到”,说明贝尔曼的艺术才能低到极点。
D.语言幽默、风趣、夸张,渲染了悲剧人物的喜剧色彩。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庙,即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和祭祀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
B. “侍书”,古代官职名,指辅导太子学业,掌管文书的官员,宋明时为翰林院属官。
C. 青苗法,为宋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也称“常平新法”,其最终目的是充实国库,调节贫富差距。
D. “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月7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在央视播出,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获得冠军。据央视数据,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最近全家都迷上了《中国诗词大会》,连门口卖菜的阿姨都看得津津有味”,春节期间,朋友圈里常可以看见有人在发这样的状态。在微博上,节目相关话题的阅读量更是超过了1亿。
作为一档以古诗词竞技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收视成绩出人意料。数据显示,其在2月7日播出的第二季总决赛收视率占比超过12.3%,为同时段第一。而除了收视率高,节目更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在豆瓣网上,两季节目评分均超过8分,网友盛赞其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9日,有删改)
材料二:
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观察者网推出文章《她出现在昨晚上,诠释了真正的诗意》,介绍了两位出身平凡但挚爱诗歌的选手的故事:40岁的河北邢台农民白茹云以及65岁的内蒙古农民王海军。文中写道:“这些人,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远离书桌的农民,他们经历了艰难困苦,却始终乐观,不曾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是真正的热爱。”
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网友“红松林海”表示,“一些选手的坎坷人生,离不开诗词给予的慰藉和激励,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选自“中国文明网”《网友热议(中国诗词大会)》)
材料三:
讨论多,并不意味着真的“火”了。讨论多,只是议程设置的结果,并不必然代表着这档节目具有全国热度。《朗读者》的收视群体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刚好也是社交媒体上掌握着主要话语权的群体,这就造成了《朗读者》在社交媒体上非常热闹的场景。
比如我周边许多朋友都在转发《朗读者》的相关文章,但我家乡的七大姑八大姨没有一个转发,一问,她们都不看。如果我们将收视率因素考虑进来,《中国诗词大会》也许是这么多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唯一叫好叫座的。在这之前,许多地方卫视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收视率虽然不能说惨淡,但也颇为普通,多数不及《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的一个零头。
虽然目前明星类真人秀呈现出疲软姿态,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收视数字仍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可望不可即的。至于讨论度颇高的《见字如面》,其在黑龙江卫视播出时寂寂无闻,节目连冠名商都没有,目前全网点击率还不到一亿;《朗读者》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董卿主持,但首期节目的实时关注度,在当晚排在第16位,真的称不上亮眼。
也就是说,虽然许多文化类综艺节目都努力地想接地气,想让普罗大众都能够接受并喜欢,但真正做到的仍只是少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受众大部分仍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观众,如何打通它与普通受众之间的“隔阂”,让节目真正喜闻乐见,仍是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考验。
虽然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确初衷好,站位高,也不得不承认,文化类综艺节目出彩的不多,并开始出现雷同的趋势。目前的几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围绕的都是诗词、汉字、成语、名人故事,很多都是竞赛的形式,再辅以嘉宾点评。观众看一两档节目可能新鲜感还在,要是每一转台都是诗词竞赛,这效果就跟现在一转台都是明星游戏一样,只会被观众抛弃得更快。
因此,《朗读者》等有口碑,固然值得喝彩,但如何让文化综艺节目真正火起来,并能够长久走下去,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选自“搜狐网”公众平台《文化类综艺多了,但真的“火”了吗?》2017年3月2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都是关于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新闻报道,对《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都表达了一定程度的赞许。
B.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接地气,受到欢迎,但材料三认为这并不代表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春天已经到来。
C. 材料二认为,《中国诗词大会》能红,是因为平凡选手从诗词中得到慰藉和激励的经历,打动了观众,而不在于诗词本身的魅力。
D. 材料三指出,文化综艺类节目形式单调雷同,暗示《中国诗词大会》会很快被观众抛弃,而材料一、二并未涉及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后续发展。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展示了很多具体数据,显得真实可信,而材料二与材料三,则更注重自我观点的表述,不够客观真实。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典型的“零度写作”,新闻价值大,而材料三则在“零度写作”方面有所减弱,价值有限。
C. 材料三认为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受众范围仍然有限,因此对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大火持质疑态度,这与材料一、二的看法有所不同。
D. 三则材料各有出处,材料一出自官方媒体,注重客观严谨,而后两则出自网络媒体,难免不够客观严谨,观点态度随意。
【3】文化综艺类节目在传播文化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规定“受下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当年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儒雅潇洒形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依托高地更能开阔眼界。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他愿为天下寒士自我牺牲的高尚情操。
(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着困境中往往也有转机的哲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曾在《答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描述了类似的现象:“____,____,____。”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两句诗,借景抒怀,展现出作者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写大败敌人。
(2)“扁舟”是中国古诗文中的常用意象,出现频率非常高,古人常常借此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在建筑设计上的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这一特点,并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_____,是以日退也。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行有常,_______,不为桀亡。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
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思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②何逊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一诗,何逊是杜甫所喜爱的南朝梁代的诗人。③此时: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末、二年(761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唐朝发可危、万方多难之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来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B.“此时对雪遥相忆”是说裴迪送客时雪中遇梅,突出梅之洁白,衬托装迪的高洁情操。
C.额联承“动诗兴”而来,遥想装迪对自己的相忆,突出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
D.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的。
【2】诗歌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良嗣,京兆武功人。祖振,周宕州刺史,建威县侯。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己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弄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关内饥,人相食,良嗣政上严,每盗发,三日内必擒,号称神明。垂拱初,迁工部尚书,拜纳言,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遇尤渥。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遂止。迁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武后闻之,戒曰:“第出入北门,彼南衙宰相行来,毋犯之。”永昌元年,安石迁雍州司兵参军。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载初元年,罢左相,加特进,仍知政事。与韦方质素不平,方质坐事诛,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谢不能兴,舆还第,卒,年八十五。诏百官往吊,赠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在荆州时,州有河东寺,本萧詧为兄河东王所建,良嗣曰:“江、汉间何与河东乎?”奏易之,而当世恨其少学云。
(选自《新唐书·苏良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
B.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
C.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
D.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即奏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多为陈述意见或言事。
B.当国,指执政,主持国事。这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北邀当国者相见”的“当国”意义相同。
C.擢,指提拔、提升。古文中多用“擢用、超擢、拔擢、左迁”等表示受到君王或上级的提拔重用。
D.知,指主持、管理。在古代官职中如知县、知府、知州等就是指主持管理县、府、州事务的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良嗣执政严明,治理有方。他在任荆州长史时严肃法纪,维护社会秩序,每有盗贼出没必能三日破案;并劝谏皇帝不与民争利。
B.苏良嗣正直勇毅,直言切谏。他扣押了借采买怪竹之机恣行暴虐的宦官,又上书进谏,皇帝得知后抚慰他并下令将竹投江。
C.苏良嗣任人唯贤,为人宽宏。他认为韦安石很贤能,不应久做地方官:他曾因连襟而受连累被贬官,其亲人表达歉意而他不以为意。
D.苏良嗣自以为是,学识不足。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警为纪念兄长所建,而他不知其来历却上奏将寺改名,时人对他学问不够引以为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
(2)与韦方质素不平,方质坐事诛,引逮之。
【5】苏良嗣为什么要上书劝阻皇帝从江南采买怪竹移植上苑?请简述其理由。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