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古诗或名句与其它不是一类的一项是( )
A.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B.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妒忌 呐喊 神机妙算
B.肢体 衔接 心惊胆战
C.繁忙 慈祥 一针见血
D.难堪 接触 兴志勃勃
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描写了祖父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等事物都是不自由的,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B.《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的真挚感情和复杂内心。
C.《威尼斯的小艇》一文采取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D.《童年的发现》一文的作者回顾了自己童年时的发现,语言幽默,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4、说明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____)
2.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____)
5、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_)吞枣 (_____)醉(_____)痴 泪落(_____) 大显(_____)
牵肠(____) 云淡(____) (_____)不安 (_____)高(____)爽
表示动作的:_____________描写风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心情的:____________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下面的句子填写完整。
(1)_______________,戒奢以俭。——[唐]魏征
(2)由俭入奢易,___________________。——[宋]司马光
(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朱用纯
7、《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再现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8、本单元内容回顾。
1.《搭石》通过描绘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场景,赞颂了搭石____________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________的精神和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
2.《将相和》写出了________和_______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_______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______知错就改、忠心爱国的品质。
3.读了《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我知道了:______是两条腿的动物中跑得最快的,_______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____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
4.《冀中的地道战》有序地介绍了冀中地道战的_____和_____,地道的______和_____,以及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__________。
5.小明平时学习不认真,放学后总是贪玩,爸爸便用陶渊明的诗句告诫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会用岳飞的词句告诫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吧。
父亲的借口
齐总正坐在会议室开会,突然秘书慌慌张张地连门都顾不上敲,直接进来说:“齐总,小豫刚刚打来电话,说在106国道上出车祸了。你的手机一直关机,他急坏了。”
齐总的脸色变了:“人怎样了?受伤了吗?”
“人没事,他的车追尾,前保险杠断了,他叫您马上过去处理。”
齐总放下手中的文件,打开手机,正拨着号,小豫的电话打了进来:“爸爸,你快来吧!我的车都撞烂了,急死我了!”
“报警了吗?”“没有。”“跟前面的车主协商了吗?”“没有。”“你在干什么?”“我在等你啊!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齐总沉默了两三秒,突然挂断电话把手机关了,他转身对秘书说:“小豫再来电话就说我不在。”
秘书惊讶地看着他……
晚上七点钟,齐总回到家,小豫已经在客厅里,看上去失魂落魄,脸色阴沉。
“我等了你一天,整整一天!你还是我的父亲吗?”小豫站起身,眼睛红红的,气愤地大声喊道。
齐总笑笑,没有回答。
“你今天是不是有特别重要的事?我是可有可无的吗?我是你的儿子,我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小豫见父亲不说话,情绪更激动了。
齐总并没有生气,他拍拍儿子的肩,坐下说:“儿子,我今天遇到了个难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所以,我只好在办公室里等,我在等你的爷爷,等他来告诉我怎么办。我等了整整一天。”
小豫呆了,半晌,他忽然明白了父亲话中的含义,深深地低下头去——爷爷已经在十年前去世了。
(1)仿写词语。
失魂落魄: 、
(2)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文中儿子的思想变化。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的“借口”指什么?他为什么要找“借口”?
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结合你的理解说说。
10、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深度合成技术作为一种人工智能内容合成技术,近年来风头正劲。2022年要说科技圈谁最红,虚拟数字人当之无愧!从虚拟偶像洛天依登上央视春晚,到柳夜熙在抖音横空出世一夜涨粉百万,再到手语数字人为听障人士解说冬奥赛事……虚拟数字人走红网络的背后,深度合成技术格外令人瞩目。
【材料二】
2022年4月,在山东青岛中集创赢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创新奇智生产的人工智能“眼睛”已经取代人眼,不知疲倦地检测着CFRT片材上的瑕疵种类及位置,针对每个瑕疵点进行拍照并生成彩色版“病例报告”,每一卷片材上的瑕疵都一目了然,检测精度高达99.9%。
【材料三】
国际电信联盟(ITU)不久前成立了一个新的焦点组,目的是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应对日益普遍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新焦点组是国际电联的最新举措,旨在确保人工智能发挥其非凡的潜力,加快创新,以应对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
【材料四】
为进行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调溯源和快速处置,广东省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腾讯联合研发“深圳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系统”,并于近日投入使用。该系统融合了互联网智能电话、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一线流调员高效流转信息,提升相应速度。
【1】这四则材料写了人工智能在各方面的应用。其中【材料一】写的是利用______________制造出虚拟数字人;【材料二】写的是人工智能在_________________的应用;【材料三】写的是人工智能在_______________的应用;【材料四】写的是这种技术在_______________的应用。
【2】阅读【材料二】,概括出人工智能“眼睛”的两个优点。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工智能的应用,请写出两个例子。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圆明园的毁灭》片段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 )北京,( )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 );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 ) 实在运不走的 就任意破坏 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把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闯进 侵入 搬运 掠走
【2】给文中画“ ”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连烧三天”说明大火持续的时间长,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圆明园的( )(多选)
A.占地面积之大
B.园内建筑风格之不同
C.园内东西之多
【4】选文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
12、阅读说明性文章,回答问题。
文化都在这锅里
为中天
火锅里有中华文化吗?当然。浑身上下都是。比方说——火锅热,可谓亲亲热热;火锅圆,可谓团团圆圆;用汤水处理原料,可谓以柔克刚;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问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菜、豆腐、粉条,来者不拒,一律均可入锅,可谓兼济天下;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食者各取所需,烫而食之,又体现了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哈哈,吃火锅就是吃文化。所以,北至新疆,南到两广,西入川滇,东达江浙,几乎无不爱吃火锅。
围在一起吃火锅的,叫伙伴。伙伴原本写作“火伴”。古代兵制,五人为列,二列为火,十人共一火饮煮,即为火伴。《木兰诗》里“出门看火伴”的火伴,便相当于今之战友。
其实共火而食,古来如此,不过一般多为家人。只有在军营里,才是非亲非故而同食一火。今天同一炉灶,明天便同一战壕,火食与共意味着生死与共,所以改“火”为“伙”。
结为团体,则叫结伙。于是就有了一些相关名词。合伙、入伙、搭伙、散伙。后来,好人结成的叫团队,坏人的才叫团伙。比方说,犯罪团伙。当然,“火食”也变成了“伙食”。
单位里的公共食堂曾经叫做伙食团,上古伙食团的团长叫火正,他的任务是:一、看管火堆;二、烹煮食物;三、分配食品。当时的族群肯定很小。年轻力壮的外出采集狩猎,年长体弱又富有经验者留家看火,并烹烤食物。外出劳动者日暮归家,寒风暗夜中围定火堆享用熟食,岂非其乐融融!
火锅,应该是那远古回忆的再现吧?
火锅有各种吃法。但,火锅店里,一人独食者罕见。这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因为独食无趣。实际上,火锅不仅是烹饪方式,也是用餐方式;不仅是饮食方式,也是文化模式。它最能形象直观地体现这样一层意义:我们在同一口锅里吃饭。因此,它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
所以,我们喜欢请客吃饭,我们喜欢相约聚餐。一个人吃饭叫吃独食,一个人饮酒叫喝闷酒。独食难肥,闷酒伤身。只有共食,才不仅能够吃到营养,还能吃到人情和血缘,何况火锅体现的人情和血缘还是热乎乎的。
的确,火锅实在妙不可言。因为只有火锅,把烹饪过程和食用过程融为一体,不但把锅端上桌来,而且让火贯穿始终。这不正是最古老也最亲切的共食方式吗?不是极富人情味和亲切感吗?尤其是在北风凛列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三五友人围炉共酌,推杯换盏,浅吟低唱,真是何其乐也!
不妨来读白居易的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怀疑这是喊朋友来吃火锅的邀请函。
(选自易中天微信公众号2017年8月9日发表的文章,有删减)
【1】第一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举例子
D.作比较
【2】火锅中的“兼济天下”指的是什么?( )
A.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恩惠和帮助
B.各种食物和调料都可以放入火锅里煮
C.用汤水处理各种原料,味道相互渗透
D.可以在火锅里放入每个人喜欢的食材
【3】“伙伴”一词来源于哪里?( )
A.围坐在一起吃火锅的人
B.自古以来共火而食的家人
C.古代军队里一起饮煮的人
D.古代兵制里同一列的战友
【4】在作者心中,“火锅实在妙不可言”。以下哪一项不能体现出作者的看法?( )
A.烹调和食用融为一体
B.火贯穿吃火锅的始终
C.富有人情味和亲切感
D.共食的方式可以省钱
【5】第八自然中,把第三句话改为“这不单是为了省钱,而是因为独食无趣。”加个“单”字,会不会更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想邀请好朋友一起吃火锅,你会怎么说?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讲出火锅的两个好处。朋友﹐一起吃火锅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没落下去的手掌
①那一分钟,他是生气了。早上,他去喊还赖在被窝里的女儿起来读书。喊第一声,女儿唔的一声算是答应了他。待到他给女儿把洗脸水打好,女儿都还没起。他又喊第二声,女儿还是唔的一声答应了他。他去给女儿做早餐。早餐做好,他回身看女儿,哪里有女儿的影子!他急奔进卧室,这个小祖宗,怎么这样慢啊,再慢下去,可就迟到了。“婷婷,你快起呀,再不起,就迟到了。”这次喊的时候,他没注意到女儿已经在穿衣服了。女儿看也没看心急的他,从嘴里蹦出一句话:“你瞎了啊,你没看见我在起吗?”
②他当即就有了种站不稳的感觉,他想不到自己伟大的父爱换来的竟然是女儿的一句“你瞎了”,在他心中,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与“伟大的父爱”匹配的,女儿要什么,他都肯买。他一直在努力地让父爱的阳光照满女儿青春的每一个角落——给她撒娇的怀抱,为她做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③伟大的父爱换来的却是“你瞎了”,一阵战栗后,他伸出了手,他想给女儿一记响亮的耳光,得给她点记忆,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
④十几岁的女儿看着他站不稳的身形似乎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什么,但执拗的她没有开口认错,她只是把头埋下去默默地穿着衣服、裤子。他的大手快要抢到女儿脸上的时候,他怔住了,这只手掌,可还从未打过女儿啊,这只手掌,有的只是留给女儿的欢笑:曾经拉着女儿爬过山,曾经用来刮过女儿的小鼻子,曾经,曾经用来拥过女儿入怀!
⑤不,不,这太残忍了,他收回了那只欲打下去的手掌,这只手掌若落下去,将击碎他在女儿心中温暖慈爱的形象!他默默地对女儿说:“早餐做好了,你吃了,赶紧上学去。”在他心中,一个“逼”女儿认错的主意也想好了。
⑥中午,女儿放学,他要去上班了,他对女儿说:“婷婷,爸爸的眼睛看不见了,怎么上得了班啊?上不了班,又拿什么给你交学费,拿什么给你买牛奶啊?!”
⑦晚上下班回来,女儿拿着作业请他签字,他说:“婷婷,爸爸的眼睛瞎了啊,难道你不知道爸爸是瞎子吗?”他想上厕所了,他对女儿说:“婷婷,快拉爸爸去厕所吧,爸的眼睛瞎了呢,一看一个模糊,直打昏哩。”
⑧看完电视洗了脚,他对女儿说:“婷婷,给爸找双鞋子来吧,爸爸是瞎子呢,看不见哩。”他看见女儿的头一次又一次地低埋下去。他在等——
⑨第三天的时候,执拗的女儿终于忍不住了,女儿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爸爸,你打我吧,打你不懂事的女儿吧!”他乐呵呵地笑了,女儿终于在他的温婉中认错了……
⑩后来,他还在女儿的作文中看到女儿写了这件事。女儿说,爸爸的温婉堪称天下第一,如果他当时就给了我一巴掌,我也是活该,反正我说错了,该打!爸爸的伟大在于让我不认错都不行,我如果不认错,我将无法承受他给予我的父爱。我为有这样一个温婉的父亲而骄傲,他的慈祥和睿智将照满我的心灵,并将鼓励我前进: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遇事三思的人。爸爸,我爱你!
⑪“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遇事三思的人。”这样的结果,他可彻彻底底地没想到!
【1】文章以“没落下去的手掌”为题目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儿的成长得益于爸爸的教育智慧,概括说说女儿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词句。
a.他一直在努力地让父爱的阳光照满女儿青春的每一个角落——给她撒娇的怀抱,为她做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修辞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我为有这样一个温婉的父亲而骄傲,他的慈祥和睿智将照满我的心灵,并将鼓励我前进。(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②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相相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③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④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以上片段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我还知道她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消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病呻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本书都各有优缺点,没有办法拿在一起比较
B.作者以读的感受告诉人们:世上一切东西都怕比,一比就知道优劣
C.作者以世上的物与人说起,唯有比较方可知道好与坏,同样书更是如此,因此要选择好书来读
【4】让作者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样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yóu),他的绘画造诣(yì)很高。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他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张僧繇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吸引了很多人前去观看。大家都称赞他画得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儿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珠。大家纷纷请求张僧繇把龙的眼珠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璧飞走的。”
大家听后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认为他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上眼珠,但是他为了让庙中留下两条金龙,只肯为另外两条金龙点上眼珠。这一天,很多人聚在寺庙墙壁前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珠。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的眼珠后不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电闪雷鸣。①就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金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儿,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珠的两条金龙,而另外两条被点上眼珠的金龙早已不知去向。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一个成语——画龙点睛,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时用一两句关键性的、精辟的话点明要旨。②这些点明要旨的话,人们常常称之为“点睛之笔”。
【1】根据下面的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学问、技艺等所达到的水平。(______)
(2)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______)
【2】比较短文中画“__”的两个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突出强调,②表示特殊含义。 B.①②都表示特殊称谓。
C.①表示突出强调,②表示特殊称谓。 D.①②都表示特殊含义。
【3】用“﹏﹏﹏”画出文中直接表现张僧繇画龙画得好的句子。
【4】短文第5自然段中人们为什么目瞪口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画龙点睛》原文,结合注释,对照短文翻译下面画“___”的句子。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晴。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①,因②点其二。须臾③,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注释①诞:欺骗。②因:于是。③须臾:一会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段话,用“__ ”画出其中的点睛之笔。
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路都是铺满荆棘(jí)的。司马迁身受宫刑,凭着顽强的毅力,在痛苦的煎熬中完成了巨著——《史记》。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却靠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了著名作家。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但这种曲折又恰恰显示出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强大生命力!原来,曲折本身也是一种美。
16、课内赏析苑。
陶校长的演讲(片断)
第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 )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 )讲究“公德”,( )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1】这段话要求“我们”从________这个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进步。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一组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中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私德”指个人的品德修养。
B. “真人”指真诚、不虚伪的人。
C. “建筑人格长城”指修建长城的人具有高尚的品格。
D. “公德”指公共道德。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用“∥”将这段话分成四层,并按顺序排列层意:( )( )( )( )
A、外祖父教导我要学习梅花的精神。 B、赞美梅花的精神。
C、外祖父说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D、赞美中国人有梅花这种精神。
2、选择句意,把A或B写在括号里。
(1)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
A、梅花赶在别的花之前开放,给大自然增添了秀美。
B、这句话借赞美梅花不畏风雪、开放飘香的特点,与下文照应,借以歌颂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畏强暴、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A、外祖父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要有梅花坚强不屈的秉性。
B、这句话是外祖父借梅花作比喻,表示他对“我”的殷切希望和嘱咐:希望“我”能在任何环境里,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要做一个有骨气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气节”在课文中的意思是: 。
4、外祖父那么喜欢这幅梅花图,为什么在莺儿回国的时候把梅花图送给她呢?
5、你能举出中国历史上几个有气节的人物吗?(最少2个)
18、课内阅读。
狼群发生________,头狼就出面________,这是通过它那________的姿态和________来进行的。有时它还使用________,给争执的双方一点________。
19、阅读文学类作品,完成习题。
智慧之花
孙晓云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上五年级的维吾尔族小姑娘玛丽亚,放学后背着书包往家走,蹦蹦跳跳就像一只飞舞的蝴蝶。在不远的前边,五个邻班的男生正在嬉闹:一个男生摇动一根细绳,身边一个男生伸手去抢,两个人突然大叫一声倒在地上。这时,另外三个男生相继冲上去,想把同伴拉起来,却同样惨叫着扑倒在那里。
玛丽亚愣住了,她不明白男孩子们在玩什么把戏。她走近一瞧,那五个男生一动也不动,每个人的表情都是惊恐万分,好像在拼命挣扎而又难以逃脱。
“你们怎么啦?”玛丽亚尖叫着,就要冲上去救他们。刹那间,她发现了男生们身边有一根刚刚被风刮断的电线。
玛丽亚的心狂跳起来,她突然明白了:五个男生触电了!她急切地思索着,一遍遍问自己: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
玛丽亚虽然只是小学生,但她已经学过关于电的基本知识了。她知道,如果自己贸然冲上去,会和那些男生一样触电,不但救不了伙伴们,连自己也要丧命的。她隐约想起老师讲过,橡胶、尼龙、木头等物体是绝缘体,可以避免触电。在这紧急关头,上哪儿去找那些东西?她急得双手直拍身体,忽然转忧为喜:我不是穿着尼龙裙子吗?
说时迟,那时快,玛丽亚迅速将尼龙裙揉成一团,用百米冲刺般的速度冲过去,又小心翼翼地蹲下来。这是一个危险的时刻,稍有不慎,便会触电身亡。为了五个小伙伴的生命,玛丽亚毫无退缩逃避之意。终于,她用厚厚的尼龙裙将电线裹住了,又用尽全身力气猛地一拽,将致命的电线从同伴身上拉开了。
五个男生得救了!当他们清醒过来,简直不知道该怎么感谢玛丽亚才好。玛丽亚像个大姐姐一样认真地说:“要记住和运用学过的知识,学会保护自己呀!”
【1】“为了五个小伙伴的生命,玛丽亚毫无退缩逃避之意。”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玛利亚( )
A.富有爱心
B.勇敢无畏
C.目中无人
D.镇定沉着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文章写的是玛丽亚沉着冷静想出办法拯救他人的事情。
B.文章主要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
C.玛丽亚救人时的智慧来自老师教授的知识。
D.文章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危险时,要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保护自己。
【3】阅读文章,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起因:玛利亚发现五个男孩触电。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困难和危险?当时又是怎样做的呢?本文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本文内容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缩句。
1、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建筑、艺术宝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说的话千真万确。”(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茂密的树林。(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园地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无论是作家梁晓声笔下的《慈母情深》,吴冠中的《父爱之舟》,还是巴德的《“精彩极了”和“槽糕透了”》,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父母之爱。回顾自己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有没有一个场景或一个事件触动你的内心,让你有想哭的冲动?请拿起笔,记录下那个让你感动的瞬间,注意细节描写,关注父母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也可对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