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66岁在真州,作《自题金山画像》诗,这首自题诗,道尽一生坎坷,但是仍然表达出豪放的性格,他觉得自己在政治生涯里,引以为自豪做出政绩的地方是黄州、儋州和( )
A.密州 B.杭州 C.湖州 D.惠州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跨者不行
D.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3、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眸(móu) 百媚(méi) 骊(lí)宫
B. 鼙(pí)鼓 霓(ní)裳 花钿(diàn)
C. 云栈(jiàn) 萦纡(yū) 马嵬(wéi)
D. 临邛(qióng) 凝睇(tì) 钗擘(bò)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星期天,小华中午想吃土豆炖牛肉,妈妈让他到菜市场买点土豆。小华到菜市场后问摊主:“大妈,买1千克土豆要多少人民币?”
B.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回到家乡后,家乡的官员在会见莫言时说:“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既是敝县的荣耀,也是你本人的荣耀。
C. 为了感谢老教师对学校做出的贡献,校长一行人前去看望王老师,王老师说:“老朽退休多年,不曾见弃,感谢诸君的厚爱
D. 作为多年的老朋友,我劝你,也都是为你好,千万不要辜负了我的一番雅意。
5、下面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等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沿。
B.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C.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
D.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的人群,否则无法传播流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雨
柯灵
一年来的流光,全埋在尘嚣里奔走,往日澄明的心境,似乎也沉浊了许多。
秋光已经老去,院前的桐叶都飘尽了。近来冷雨缠绵,每一次坐着黄包车出行,在油漆篷布的包围里,静听雨声潇潇,如打残荷,枨触无端,便不觉油然而起。
在一般的意念中,雨天总是可憎的。晴空朗日,持续到几个月也不觉得什么,而苦雨连朝却就能招人嫌厌。也有人以达者的心情,说没有雨天阴沉,怎显得晴天爽朗!但这已经是退一步作想了,实则阴阴的天气,也正不乏讨人喜欢处。
不知是什么因缘,我向来对雨有好感。记得我童年时代就喜欢雨,那时我在乡间小学读书,一遇到阴沉天气,就觉得兴奋,老早背了书包,撑着伞上学去。有时雨太大了,母亲劝我告一天假,但我总不愿意。——乡间风雨飘摇的时候,小学生多数是逃学的,照常到校的往往只有少数不约同来的顽皮孩子。因为人数太少,学校就无形停课,先生照例关照一声“自修功课”以后,就自己躲到寝室里去。于是我们便活跃起来,开始把教室里的课桌椅挪开,循着屋子四面环叠,在这桌椅的堡垒当中,捉迷藏、翻九楼……什么新奇的游戏都会想出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又发明了一种我们称为“推潮头”的新游戏。在教室后面,原有个狭长的天井,久雨之后,积水成培,阶石的隙缝里,常有许多红色的小毛蟹爬出来。我们起先是脱了鞋株,涉水捉蟹;后来又异想天开,把门板横放在天井的一端,用三四个人,每人拿一根球杆,一头抵住门框,一头抵住自己的肩膀,一声呼啸,协力把门板向前推去,直推到天井的另一端,抢步逃上阶沿,积水受门板推挤,突然高涨,汹汹然向前涌去,到天井的尽头,在墙上轰然一击,浪花四散,又卷簟似的汹汹然涌回,这一瞬间,真有点像在钱塘江畔看撼动山岳的秋潮!
自从发明了“推潮头”,凑着机会就常常兴高采烈地扮演“弄潮儿”。有一次,约莫是深秋时候,冷雨横飞之中,我们竟脱尽鞋袜,卸了上衣,赤膊冒雨推波作浪。玩得正起劲,老师忽然来了,一见这情形,不觉惊瞪了眼睛;但一念之间,竟忍不住哑然失笑。这一笑松弛了我们紧张的心弦,在笑声哗然中,赶紧披起衣服,向教室里蹿去。
离开了学校,这种心情与机会便不复再有。但犹忆有一年的暑假当中,住在家乡,还和一个儿时的同学,常趁彤云密集、骤雨欲来之顷,跑到南山麓下的路亭里去听雨声,直到雨过天晴,才踏着湿痕斑斑的石板路跑回来。
三年前,我开始挑上生活的担子,常常安步当车,早出晚归。遇到天雨,手里多了一把伞,冒着雨,踏上曲曲的田径,四野的寂静似乎把空气凝成了固体,平时瞭望不到的湖面,在前村的绿树梢头浮起小片白光,隐约可见。那时我似乎还不以雨中跋涉为苦,雨丝湿了衣裳,还往往怀着微妙的心情,兀立在花浦桥上,俯瞰潺潺的流水,和水面无数圆圈四面连续的图案。前年秋天,旅居浔阳江畔,在那孤立江边的小楼一角,更觉得雨声的亲切。每当烟雨蒙蒙,轻纱似的笼住一切,遥望对面青山,淡极欲无;悠悠坐对,也往往历二三小时。然而如今又是如何?期望重心的来复,固是梦想;即是要唤回一二年前洒脱的心情,也已不可复得了。
日来苦雨,每天外出奔走,忙忙碌碌,较远的地方还不得不借重人力车代步;一到晚上,在房子里静定下来,只见满地脚印,湿漉漉地惹人不快。同时一股冷气直从足尖上升,原来是牙了底的皮鞋,吸收了足够的水为。脱了鞋,白袜上满是黄色水痕,一缕轻烟,正幽幽散发,宛如楚云出岫,要带着它们的主人羽化而登仙。无奈世味如荼,尘俗萦心,如置身轭下,我再也飞不起来。
阴晴风雨,发乎自然,各有丰姿。如果营营扰扰的人生,只为了一身温饱,那真是太辜负造化丰富的供养了。
1930年12月10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转述“达者”的观点,说雨天的阴沉恰好反衬出晴天的爽朗,作者认为这种看法并不通达,因为阴天自有其讨人喜欢处。
B.文章记叙小学时玩过的种种游戏,充满童心;又能“以儿童之眼观物”,认为积水涌回的瞬间像观钱塘江潮,可谓情趣盎然。
C.文章化用“云无心以出岫”和“羽化而登仙”的名句,蕴含着作者在现实重压之下想要暂时脱离尘世、怡情山水之间的情感。
D.文章认为“阴晴风雨,发乎自然,各有丰姿”,这种看法富于哲理,引人深思。又认为人不可只顾一己温饱,应当心系大众。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手法,如将潇潇冷雨打在油漆篷布上比作雨“打残荷”,既切合深秋的季节特征,又委婉传达出作者当时抑郁不欢的心境。
B.文章遣词造句颇见功力,如以“汹汹然”“轰然一击,浪花四散”“卷簟似的”等词句形容积水的不同情状,将当时的情形描摹得如闻如见。
C.文章营造了丰富的意境之美,如描写浔阳江边“烟雨蒙蒙,轻纱似的笼住一切,遥望对面青山,淡极欲无”,体现出对传统散文美感的继承。
D.文章以“雨”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分写了儿时的雨、两三年前的雨以及现在的雨,熔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3】文中说:“然而如今又是如何?期望童心的来复,固是梦想;即是要唤回一二年前洒脱的心情,也已不可复得了。”这几句话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4】作者对“雨”的态度发生了什么转变?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简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里,女主人公想与“氓”白头到老结果心生怨恨,以“_______,_______”来比喻凡事都有边际,愁苦也该有个尽头。
(2)《蜀道难》中,在运用夸张极言山峰高耸之后,李白先用写“_______”写出山崖的陡峭险峻,再用“_______”形容山泉奔泻的迅猛。
(3)《曹刿论战》中齐人败绩,曹说“_______,_______”,由此断定齐国是真的退败后才下令追击。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羁旅中无奈、孤独的心情。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剪影式地再现了曹操自信豪迈、文武双全的风姿。
(3)“潇湘”是湖南的简称,也常常出现在中国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五代史伶官传序
(1)《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邶风•静女》中,表现约会时男主人公憨厚痴情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在祖母床前用实际行动表达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了亡国的耻辱。
(2)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__,_____”都写到了景物的“影”。
(3)“杜鹃”(“子规”)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来表现悲恸、愤怨、凄婉或思亲、盼归之情,如唐代诗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①
苏轼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②
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③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④
[注]①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②蒨:同茜,绛红色。③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缫丝姑娘。④餪:女嫁三日送食曰“餪”,此处指馈赠饭食。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
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
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
【2】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后赤壁赋》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创作的一篇游记,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赤壁赋》写“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方面表达了自己此时的高兴心情,一方面也为写自己的梦境做好了铺垫。
B.《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C.《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的运用,表现出作者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D.《后赤壁赋》最后描述作者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
【2】《赤壁赋》《后赤壁赋》中都有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写,试找出来并仔细阅读,比较两次对夜游景物描写的异同和感受的不同。
【3】仔细阅读《赤壁赋》第四段和《后赤壁赋》第三段及《湖心亭看雪》,试比较思考:其中的情怀有何不同?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精彩的人生需要设计,我们应该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并以此确定自己前进的路径,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出一种预见性的设计;也有人认为,对于人生,与其执着于设计自己的未来,不如努力让自己拥有更多种可能,因为人生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不确定性。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人生是否需要设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