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家慈在书画上颇有研究,除了平时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还亲自去市场淘换书画宝贝,颐养性情。
B. 本以为是小丽一个人见义勇为,询问之后才知道一起帮忙的还有她的小伙伴,真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呀。
C. 这次比赛我们虽然与冠军失之交臂,但是队长和大家都能够及时总结教训,不愧是事后诸葛亮啊。
D. 我家小弟最近受俗务纷扰,总是贵人多忘事,诸位交代的任务他如果做的不好或者不及时,请尽管来找我。
2、对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一般与“赋”并称。
B.仲秋,指农历八月。我国古代常用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仲秋即秋天的第二月。
C.乙巳,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称为“干支纪年法”,此外还有帝号纪年法,如义熙元年。
D.陶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我国古代人都有名,字,号和谥号。
3、以下哪两句诗词本意是写情侣之间牵手的?( )
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C.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4、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剧本需要各种各样的戏剧冲突, , , 。 , ,剧本中需要有深刻的主题思想,而主题思想也应该寓于动作的发展之中。
①都应通过因果相承的动作直观的展现出来
②剧本需要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形象
③需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④而动作正是戏剧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
⑤但无论是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情节
A.⑤①③②④
B.③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②③
D.③⑤②④①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文后各题。
高一手
蒋世平
菜市场后街来了一个流浪老人。他整天醉意昏沉,一醒来,就向路人和店家讨钱买酒喝。问他情况,老人说不清楚,大家就都叫他“醉酒爷爷”。
这天,郑晓亮买菜经过,醉酒爷爷伸出黑糊糊的手说:“哥,有钱没有,给点买酒喝。”郑晓亮说:“大爷,您跟我走,我请您喝酒。”郑晓亮在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几个工友看见脏兮兮的醉酒爷爷,都指责郑晓亮。
郑晓亮说:“他是我离家出走多年的爷爷。”郑晓亮带他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吃饭时,醉酒爷爷问:“酒呢?”郑晓亮拿出半瓶酒,喝时问大爷情况,醉酒爷爷只说姓高。第二天,老板林勇问包工头,喝酒的老人是谁。包工头说是郑晓亮的爷爷。郑晓亮笑着说:“那个不是我爷爷。我看他在外流浪遭罪,就带他来照顾几天。”林勇对包工头说:“留下管理工具吧,工资每月2000 元。”又对郑晓亮说,“老人的生活,你就多关照了。”
郑晓亮对高大爷照顾很周到。高大爷虽不多说话,但没有醉过酒了,不过,高大爷对自己的身世还是守口如瓶。
那一天,郑晓亮被钢筋架砸断了腿。高大爷飞一样跑来,手指疾点血海、髀关、足三里、解溪等几个穴位,郑晓亮疼痛马上缓解。接着,高大爷一手轻按断骨处,一手握着小腿,往后一拉,然后迅雷不及掩耳地往前一送。
一旁民工和包工头都看得目瞪口呆。高大爷笑道:放心吧,我包他一个月就好。30天后,郑晓亮真的就好了。郑晓亮对高大爷又钦佩又感激,待高大爷如同亲爷爷一般。可是,高大爷酒后总唉声叹气。郑晓亮想问,但又怕问到高大爷伤心处。
有一天,林老板出车祸了,右腿粉碎性骨折,医院要进行截肢。高大爷听说了,马上来到医院,说:“林老板这么好,那条腿无论如何我也要给他保下来。”高大爷让林老板躺好,然后推、摁、掰、揉,林老板只觉有一股柔力渗入体内,可清晰地听到骨头对接时轻轻的“嚓嚓”声。林勇大惊:这高大爷果然是江湖异人。足足忙了一个多小时,高大爷道:“好了。”
林勇瞧着高大爷问:“高大爷,您是否认识高一手?”高大爷淡淡地说:“我就是。”林勇大喜,说:“高大爷,我就是您资助读书的林勇呀!”原来,高一手年轻时就是名震一方的骨科郎中。看见邻居林家贫困,便出资让林家小孩读书。后来,医院各种设备更新,来找高一手推拿接骨的人越来越少。高一手心灰意冷, 快 70 岁时,便不再开诊所了。老伴去世后,他伤心过度,便离家出走了。
从医院回来后,郑晓亮见人就称赞高大爷,照顾他尽心尽力,高大爷反而不高兴了,总是唉声叹气。那天,高大爷生气地把酒杯重重一磕,叹息道:“晓亮,你说我这正骨医术怎么样?”郑晓亮说:“好,好啊!”高大爷“哼”了一声,说:“有什么好?你也不喊一声师父!”郑晓亮一听,慌忙双膝着地磕头,恭恭敬敬地喊:“师父!”高大爷“哈哈”大笑,端起酒杯,一口干了说:“我这绝技,终于有了传人!”
一个月后,林勇痊愈。他的腿行动如初,高一手的名声也传遍了城乡。林勇给高大爷一笔丰厚的酬金,但高大爷却分文不取。半年后,林勇带高大爷参观一栋两层小白楼:“这栋小楼是专为您和晓亮行医设计建造的,楼上生活起居,楼下行医煎 药,你们搬进来吧。”
郑晓亮中途学艺,却技压四方。接骨、正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高大爷还叫郑晓亮在门头挂了一块牌子:郑一手。
(选自 2017 年 8 期《小小说月刊》,原载《故事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先从高大爷是一个流浪汉,并且整天醉醺醺的,连自己的情况也说不清楚写起,目的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高大爷先是因为可怜得到郑晓亮照顾,后来治疗晓亮和林勇之后,更是得到晓亮的悉心照顾,但他还是唉声叹气,是因为晓亮不明白他的心意。
C.小说写了郑晓亮帮助高大爷和林勇留高大爷管理工具这些事情,都能反映他们的善良,接着写他们都得到了高大爷的救助,反映了好人有好报的主旨。
D.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最后又用插叙的手法,介绍高大爷的身世,既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又有着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喟。
【2】文中的郑晓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对写高大爷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从“高一手”到“郑一手”,中间有许多曲折。请找出有哪些曲折,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7、根据段落意思,默写名句。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象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8、按要求填空。
(1)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___________ 。(秦观.郴州旅舍)。
(3)《劝学》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君子通过广泛的学习,不断反思,从而完善自我。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河流有岸、湿地有边比喻凡事都有一定的限制,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周瑜体貌与谈吐的不凡,而“_______________”又写出自己光阴虚掷后的老态。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太阳星辰与山川的变化,表现天气之阴郁。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和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杜甫《客至》中写待客的食物简单粗陋却满蕴真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锦”又称“列词”,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创造意境、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古代诗歌中常用这种手法,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漫漫人生路触动诗人几多感慨:涉江采芙蓉,诗人情有所系,写道“采之欲遗谁,______”;对酒当歌,鲍照心有所感,写道“酌酒以自宽,______”。
(2)《论语》中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李白以“______,_____”表白心志,面对权贵不卑不亢,是中国文学史上狷介之士的杰出代表。
(3)“独坐书斋自吟啸”是古今读书人的乐事,归有光居于窄小的“项脊轩”,“借书满架,______,______,万籁有声”。
(4)卒章显志是史论的常用手法。贾谊的《过秦论》以“_______”总结全文,指出秦亡原因,暗示统治者应施行“仁政”;苏洵的《六国论》以“苟以天下之大,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收束全篇,表明对屈辱赂敌的不满。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自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酒瓮琴书伴病身”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封建社会中疾病缠身、失意潦倒、自甘沉沦的知识分子形象。
B.颔联上下对仗,其中“宁为”“怕作”两词一取一舍,语言坚定有力,表现了诗人冰清玉洁的独特品格。
C.颈联写出了人情险恶,世道黑暗,不能容忍正直本真,揭示出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
D.全诗叙议结合,自我抒怀,写出了诗人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困境和内心的苦闷,感人真切。
【2】黄庭坚《登快阁》的尾联与本诗尾联都写归隐,但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永芳,辽东铁岭人。在明官抚顺所游击。太祖克乌喇,乌喇贝勒布占泰走叶赫。太祖伐叶赫,叶赫诉于明。明使告太祖,诫毋侵叶赫。太祖以书与明,言叶赫渝盟悔婚,复匿布占泰,不得已而用兵,躬诣抚顺所,永芳迎三里外,导入教场,太祖出书畀永芳,乃引师还。
后三岁为天命元年,又三岁,始用兵于明。师至抚顺所,遂合围,使持书谕永芳曰:“明发兵疆外卫叶赫,我乃以师至。汝一游击耳,战亦岂能胜?汝多才智,识时务,我国方求才,况如汝者有不加以宠荣与我一等大臣同列者乎?汝若欲战,我矢岂能识汝?若我师入城,男妇老弱必且惊溃。勿谓我恫喝,汝思区区一城且不能下,安用兴师?”
永芳得书,立城南门上请降,而仍令军士备守具。上命树云梯以攻,不移时,师登陴,斩守备王命印等。永芳冠带乘马出降,匍匐谒上,上于马上以礼答之,传谕勿杀城中人。明日,命隳其城,编降民千户,迁之赫图阿喇。命依明制设大小官属,授永芳三等副将,以上第七子贝勒阿巴泰女妻焉。太祖伐明取边城,自抚顺始;明边将降太祖,亦自永芳始。
六年,下辽、沈。永芳皆从,以功授三等总兵官。明巡抚王化贞及诸边将屡遣谍招永芳,永芳辄执奏,上嘉奖,敕免死三次。
太宗即位,以朝鲜与明将毛文龙相应援,命贝勒阿敏等帅师讨之,永芳从。上谕阿敏等曰:“朝鲜理当讨,然非必欲取之。凡事相机度义而行。”克义州,分兵攻铁山,击走文龙;进下定州、安州,次平壤,遂渡大同江。
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阿敏欲遂攻其都城,永芳进曰:“前与朝鲜书,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今食言不义。盍暂驻待之?”诸贝勒皆是其言,阿敏怒,叱永芳曰:“尔蛮奴,何多言!我岂不能杀尔耶?”师再进,次平山,倧所遣大臣至师,卒如永芳议,遣刘兴祚、库尔缠如倧所,莅盟而还。
八年,永芳卒。
(选自《清史稿·列传十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B.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C.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D.朝鲜王李倧使赍书迎师/诸贝勒答书历数其罪/许以遣大臣莅盟/当班师/使既行/师复进/次黄州/倧使驰告已遣大臣莅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梯,在古代属于战争器械,是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
B.陴,古代指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墙”,俗称“城垛子”。
C.副将,古代指各级主将的辅佐将领,在职位上略低于偏将。
D.蛮奴,指对南方落后部族的蔑称。文中是阿敏贝勒对明朝降将李永芳的蔑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永芳给太祖留下较好印象。当年太祖攻打叶赫时,亲自前往抚顺所李永芳的驻地,李永芳出迎三里,表示出对太祖的敬意。
B.李永芳因有才能受赏识。太祖围困抚顺时,对李永芳非常赏识,认为他是一个人才,并劝他识时务。最终,李永芳权衡之后归顺了太祖。
C.李永芳军功卓著。他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在攻打辽阳、沈阳等战役中建立了功勋,因此被授予三等总兵官,并被赐予“免死三次”的特权。
D.李永芳作战讲道义。在跟随阿敏攻打朝鲜时,阿敏要攻打朝鲜的都城,李永芳认为这样做不义,应该等朝鲜的大臣来。结果遭到阿敏的训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谓我恫喝,汝思区区一城且不能下,安用兴师?
(2)上谕阿敏等曰:“朝鲜理当讨,然非必欲取之。凡事相机度义而行。”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到放学,某校门口随意停放着很多辆“代步车”。这些多是学生的爷爷奶奶开着,来接孩子放学的。一位老者说,这种车价格便宜,满足了我的出行需要。放学后,孩子们上了车,一些车直接原地掉头,在辅路上逆行着回家了。行人指着远去的车影,无奈地摇着头,“真危险。”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称,真正的老年代步车是一种医疗器械,速度基本控制在每小时5-10公里。而街头出现的代步车,是为满足老年消费者需要而自行延伸出来的产品。这种车比轿车小,驾驶简便;时速一般在30-4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
这种“代步车”的大量使用,引发了人们对交通现状、安全意识等问题的讨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