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列歇后语中填上人名。
________误闯白虎堂——单刀直人 ________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________进曹营——一言不发 ________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2、写词语。
头涔涔 泪潸潸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缘无故 无声无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确朗读下列字词,注音。
蚁穴( ) 缥缈( ) 急遽( )
惆怅( ) 咔嚓( ) 惊惶( )
4、根据语境把古诗文名句补写完整。
天下之楼,以诗文而名。《登鹳雀楼》中脍炙人口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千古志士登高致远的进取之心;《黄鹤楼》中传诵不衰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唱出了多少游子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李白登临谢朓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求理想的豪情令人神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自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系苍生的仁德谁不钦仰?
5、读拼音,写词语。
小学毕业,不是一段音乐jiá rán ér zhǐ________了,而是曲调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回首小学时光,难忘qǐ méng______老师的谆谆教诲。他那wěi wěi dòng tīng________的讲解似乎仍在耳边,即使是chéng jiè______的话,也深深铭刻在我的心里。多年之后,我们一定会循着yī xī______旧梦回到母校,期待与我们的老师再次重逢。
6、诗词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尽”的意思是( )
A.饮完 B.全,都 C.尽头
【2】“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 )
A.死去的人 B.老朋友 C.故事中的人
【3】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令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景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样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
【4】诗中作者用一个“____”字委婉地表达依依离情。
【5】王维的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古诗,结合材料,完成练习。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①得乌金,藏蓄阳和②意最深。
爝(jué)火燃回春浩浩③,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yí)元④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⑤。
但愿苍生⑥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①混沌:指世界还没有开辟以前的状态。这里指大地。②阳和:原指暖和的阳光,这里借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③爝火燃回春浩浩: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爝火:小火把。浩浩:本意是形容水势大,这里引申为广大无际。④元:本来。⑤铁石犹存死后心:铁石虽然变成了煤炭,但它依然造福于人类。⑥苍生:老百姓。
材料:于谦生平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人,明朝名臣。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后先后升为御史、兵部右侍郎。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而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于谦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1】诗中能够体现诗人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诗句“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以“_________”称“煤炭”,再以“_________”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
【3】诗中画横线的句子象征意义丰富,寓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是咏物诗,所用写法是_________。表面上是咏_________,实际上是明志向,表达了于谦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补充诗句。
【2】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______________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______________
【3】诗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语句是___________;诗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两句是__________。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
【5】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9、阅读理解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 久久地坐在床前。
【1】这一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文章的作者是俄国作家_______。
【2】这段话主要对人物的哪方面做了具体描写?(选择正确的答案打“√”)
(1)神情( ) (2)动作( )
(3)心理活动( ) (4)神态( )
【3】在这短短的片段中作者一共用了 7处省略号,来表现桑娜内心的____。(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4】下面两句话中带横线的字意思都是“承受”,请分别指出所“承受”的事。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非……不可”写一向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话反映了桑娜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快乐阅读
雪中送炭
在长征路上,有一次我不小心跌下河去。醒来时,我已经躺在铺上了。同志们告诉我,毯子和被子被水冲走了。这下可糟了!这么冷的天,夜里没盖的怎么办呢?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的警卫员来了。警卫员说:“傅医生,你跌坏了没有?主席派我来看你。”
主席怎么知道?还派人来看我,我心里一阵热,立刻坐了起来,急忙说:“没什么,你请主席放心吧!”
警卫员又指着手里的被子说:“这是主席叫我送来的。”
被子!送给我?这哪行呢?长征途中每人带的东西很少。毛主席也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御严寒呢?( )我怎么说,警卫员( )把被子盖在我身上。
我双手抚摸着柔软的被子,一股暖气从手上直流到全身。我越想心里越温暖,就好像太阳晒在我身上一样暖和。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这下可糟了”中的“糟”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表达方式,不要改变其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越想越温暖,就好像太阳晒在我身上一样暖和。”请你联系短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练习。
盲孩终于上学了,可是家里的人都没有时间送他到学校,于是他要强地决定自己走了。
那天,他起得很早,拎着竹竿出了门,心里念着路线:“出门向右拐,过马路……”他向右走去,忽然,竹竿触到了墙。路呢?他着急起来。怎么办呢?
他听到皮鞋声。“叔叔,盲校怎么走?”“不知道。”同情而又无可奈何。
他又听到高跟鞋的声音。“阿姨,盲校怎么走?”盲孩问,“你知道吗?”“盲校?没听说过。”声音由近而远。
他又听到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你知道盲校怎么走吗?”声音低得像对自己说。可是,没有回答。他只觉得竹竿的另一头被抬起来了,并且轻轻地向前走着,他不由自主地跟着走。“你知道盲校吗?”盲孩兴奋了。没人回答。“你要送我去哪儿?”又是无言。他急了,忙问:“你要带我去哪儿?”还是没有回音。他突然想起盲孩子被骗的故事,下意识地用另一只手顺着竹竿摸了摸,竹竿的另一头低一些。他想: 。
竹竿的另一头被放在地下了。他愣了一下,耳边响起了铃声。啊,到学校了。他正想说声谢谢,细碎的脚步声远去了。
放学了,他的竹竿又被抬起来,还是轻轻地,另一头低一些。他们还是一句话也没说。就这样,他们走过清晨,走过黄昏;走过春天,走过冬天。
有一天,盲孩突然感到那人的脚步声与平时的不一样,是那么沉重,竹竿另一头也高了许多,牵竿的力量也大了许多。盲孩急了,大声说:“不,你不是,我要跟他!”
“他不会来了。他到河里去救人……本来,他那么小,应该喊大人,……可他……他喊不出声……”传来的是一个低沉的父亲的声音。沉默良久,盲孩突然失声地痛哭起来。他扔开竹竿,发疯似的跑着。他要去寻找那位默默无言的带路人……
【1】结合短文内容,下面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是( )。
A.盲孩的故事 B.盲孩与哑童 C.上学路上 D.默默无言的带路人
【2】体会第5自然段中盲孩的心理活动,并在横线上写出来。
【3】第5自然段盲孩遇到引路人后,心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先是______,接着是______,最后是______。
【4】给盲孩带路的人不说话,是因为( )。
A.带路人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
B.带路人沉默寡言,与孩子之间没有可谈的内容。
C.带路人是个哑童。
D.带路人要看清道路,说话会分心,易出危险。
【5】“他扔开竹竿,发疯似的跑着。他要去寻找那位默默无言的带路人……”句中“_____” “_____”等动作,以及“_____”神态描写,表达了盲孩极度_____的心情。“默默无言”语义双关,既说明______________,也赞扬了___________,令人敬佩。
12、阅读专项训练。
夏明翰烈士
1928年3月18日,夏明翰同志被捕了。
审讯室内,敌人的审问开始了。一个杀气腾腾的反动军官问夏明翰:“你多大年岁?”夏明翰白了他一眼,回答说:“我是共产党,共产党万万岁!”那个反动军官又问:“你的家在哪里?”夏明翰提高了声音,说:“革命者四海为家,我的家在全世界!”“我再问你,你们的人都在哪里?”夏明翰听了,狠狠地盯了那个反动军官一眼,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的人都在我心里。”说完,把嘴一闭,再也不说一个字。敌人企图从夏明翰口里得到一点儿情报的梦想破灭了。
敌人用各种手段都没能使夏明翰屈服,最后决定杀害他。
3月20日清晨,白色恐怖笼罩着江城,夏明翰同志告别狱中的难友,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刑场上,夏明翰昂首挺立,深情地望着祖国大地,望着他熟悉的、印满他战斗足迹的武汉三镇。执刑官走过来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讲。夏明翰大声说:“有!给我纸和笔!”他用戴着手铐的手,饱蘸着浓墨,不,饱蘸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在雪白的纸上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写完,他将笔一甩,厉声喝道“开枪吧!”
枪声响了。党的好战士,人民的好儿子夏明翰同志为革命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短文选取了两个时间点来记叙夏明翰烈士的事件,一是___________(时间)夏明翰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时间)夏明翰___________。在记叙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____(言行 神态)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的。
【2】第二自然段中,面对敌人的审讯,夏明翰回答的语言反映了他( )(多选)
A.对革命充满信心 B.博大的胸怀 C.坚信共产党永远存在 D.在和敌人斗智
【3】结合短文内容,阅读下面的资料,想一想,夏明翰想借这首就义诗表达自己怎样的志向?将你的理解批注在文中的对话框里。
资料 著名诗人萧三回忆说:“夏明翰同志党性很纯洁,没有一点花招,扎扎实实,不说假话。要说他的性格、脾气,就义诗完全可以代表,是真心话,没有做作,很难得的就是他这言行一致。”
13、课外阅读
我长大了,妈妈变小了
月底放假回家,妈在大门口迎我,咧开嘴冲着我笑。
等我放下背包,妈站得直直地跟我比个子。
中午,我炒着菜,妈在一旁烧柴火。吃完饭,我在洗碗,妈站在一旁看着。
今儿赶集,我说:“妈,赶集去。”妈说:“不去,太远了,不想走。”我说:“走,给你买衣服去。”妈赶紧换下拖鞋出来了。
我给妈买了件小米黄格子衬衣,她一个劲地问我:“好看吗?”我说:“好看。”回到家,妈说有点累了。我蹲下来帮妈捶着腿,揉着肩。
看着墙上相册里的那张妈和我一岁时的合影,简直判若两人,现在眼中的妈变得是这么瘦,个子更显得矮了。
大清早,我发现妈已在菜地里浇菜了。那大扁担挑着的两桶水,怎么看也不和她瘦小的身子相配。我跑过去,抢了过来,说:“妈,我挑,你浇。”
妈摘了一篮子青椒,笑呵呵地对我说:“看,你最爱吃的。”
早饭过后,妈把被子拿出去晒,踮着脚往绳子上搭。
二叔家捕鱼,妈拉着我叫我一起去看。我冷不丁发现,她已穿上那件刚买的衬衣。中午吃饭时,我把鱼皮抢过来对妈说:“妈,现在我喜欢吃鱼皮了,您多吃点肉。”
吃完饭,我该走了。妈目送我走远,我回头望去,妈显得更加瘦小了。
这时,我的眼泪忍不住蹿了出来,原来我长大了,妈妈却变小了。
【1】找出本文的中心段落。
【2】请你说说对划线部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长大了,妈妈却变小了。”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大”和“小”的?
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奇想与发明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
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竟呜哩呜哩吹出声了。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
无独有偶,听诊器的发明灵感也来自儿童。一次,法国医生雷内克到一位患心脏病的贵妇家去诊病。由于病人过于肥胖,传统的叩诊法无法测得准确的心率,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患者胸部听诊,医生十分为难。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圆木的一头用针刮划,而另一群孩子把耳朵贴在另一头。出于好奇,他凑上前去,竟清楚地听到了圆木那头的声音。这件事启发了雷内克,不久,听诊器问世了。
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是美国人兰德的发明,提醒他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儿。一天,兰德和女儿去公园游览。他给女儿拍了许多照片,拍完后,孩子急切地向爸爸要照片。孩子的要求促使兰德花了好多年工夫研究一次性成像问题,终于在1947年成功地研制出一次成像照相机。
非裔美国人毕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机械师。他的儿子是个报童,整日奔波送报,脚踏车上的链条常常脱落,儿子为此十分苦恼。于是,毕寇用塑胶做了些齿轮,再用木工工具加工,给孩子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两轮传动”的脚踏车──用踏板的力量同时带动两个轮子,这种车能畅行于郊外崎岖的小径。
与前几位相似,发明隐形眼镜的比斯特得益于儿子的恶作剧。一天,他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突然,鼻梁上的眼镜被调皮的小儿子打落在地。比斯特正要发火,小儿子却拾起碎镜片,贴在眼前大叫起来。比斯特拿过镜片,果然看到了地上爬行的蚂蚁,他灵机一动,既然碎镜片可以脱离镜架看东西,把它装在眼球上,看东西不是更方便吗?就这样,隐形眼镜诞生了。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发明并不是件高深莫测的事儿。我们今天的许多“文明的奇迹”,最初都源自儿童的创造、发现与奇想。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1】根据词语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__________
(2)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__________
【2】文章采用“_______”的结构。作者要发表的观点是__________。
【3】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乐园。
1.看了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批改作业。(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在大禹的带领下齐心合力地治理重新泛滥的洪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扫罗王信守自己的诺言。(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妈妈对我说:“我上班去了,你中午在家自己温习功课。”(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句子改成反问句。
人人都需要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蔺相如说:“秦王若有诚意换璧,我就把璧交给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报告这个喜讯的人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在热带,即使有衣服也不用穿。(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人民不会忘记为祖国捐躯的英雄。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一组关联词将两句连成一句。
船长沉着指挥。船员得救了。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