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一辨,组成词语。
杖________ 渭________ 咕________ 憾________
仗________ 谓________ 估________ 撼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珍藏——( ) 安静——( ) 自信——( ) 失败——( )
清楚——( ) 鼓励——( ) 灭绝——( ) 异常——( )
3、理解句子。
①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②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读了句①我想到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时间流逝的成语。
(2)“我”掩面叹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的“________”这个词说明时间流逝极快。
4、根据课内积累填空。
1.于谦借石灰抒写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树欲静而风不止,__________。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写出下列成语
(1)含有动物名称的: (2)表示知识渊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原文填空,然后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 。
留连戏蝶时时舞, 。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诗人是_____代_____。
【3】“蹊”的意思是_____。“留连”的意思是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1】请在横线上写出这首诗的题目。
【2】全诗3句,第1句提出___的现象,第2句描绘__的状况,第3句议论抒情:___。
【3】这首诗通过对萁豆相煎的描写,揭露了__________。
【4】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的另一位兄弟是____________。
8、快乐阅读,我能行: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动宾短语概括)你最欣赏哪一幅图画,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诗。
【4】将你了解的有关知识填写在提示语后的横线上。
关于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长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老人与海
梗 概
圣地亚哥是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有一段时间,老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马诺林的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马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悖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孩子每次见到老头空船而归,总要帮他拿拿东西。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垒球赛。老人和孩子相约第二天,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当晚老头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少年当水手时远航非洲见到了在海滩上嬉戏的狮子。
醒后他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择的海面。天还没有亮,老头已经放下鱼饵。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经过判断,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这激起他要向它挑战的决心。老人先松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收拢钓丝,但鱼并不肯屈服,老头把钓丝背在脊梁上,但是作用不大,小船向西北方漂去。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地和鱼、鸟、大海对话,不断地回忆往事。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鱼开始不安分了。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儿,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面,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大。老人和大鱼一直僵持着,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人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几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老人头昏眼花,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把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扎进鱼身。鱼仰身朝天,它终于死了。
老头把大鱼绑在船边胜利返航。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头见到第一条鲨鱼。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待鲨鱼逼近船尾去咬大鱼的尾巴时,老头用刀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涌来时,他已无法对付它们了。船驶进小港时,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朋的白色鱼脊骨。望着那副骨架,老人自问是什么打败了他,结论是:“什么都不是,是我出海太远了。”
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头,老头醒来后,孩子给他端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相约过几天一起去打鱼。孩子离去后,老头睡着了,他又梦见了非洲的狮子。
节选
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
它们来了。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拉又一扯,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露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刀子几乎戳不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
【1】阅读梗概,完成练习。
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跟他经常在一起的人是___________。老人已经___________天没有打到鱼了,终于在第___________天钓到了一条大鱼,但血腥味引来了鲨鱼,最后到老人回家时,大鱼只剩下了_______________。
【2】根据梗概内容,将剩下的小标题补充完整。
(1)未打到鱼,仍不服输。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无所获,回到家中。
【3】《节选》中在描写老人与鲨鱼搏斗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明威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有力,富有特色。下面是《老人与海》的不同译文,哪种译文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说说理由。
译文1: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
译文2: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那一大片暗红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它从水底深处上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先解释字,再说说全句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和后面三句是____________关系。
【3】“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围绕文中画“——”的句子回答问题。
(1)这两句话是对父亲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
(2)父亲“没戴眼镜”,头发“乱蓬蓬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
(3)从“平静”和“慈祥”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的神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在文中用“﹏﹏”画出原因。
【3】父亲“瞅了瞅我们”,这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父亲这一“瞅”,是期望“我们”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父亲的_________描写,表现出他的____________。
【5】“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宽容
“对人宽容是一种美德!”父亲说的这句话我一辈子也无法忘记。
我五岁的时候,与胡同里的一个小男孩发生争执、扭打起来。小男孩扔出一块砖头,砸得我头破血流,缝了好几针。他母亲到我家道歉时,我就忍着头疼,死死地盯着小男孩,握紧拳头,心里拿定了主意。
于是开始了我的“复仇计划”。我用自己做的大弹弓,每天躲在晒台上,对着对面白墙上我画的一个丑八怪练习射击。一天早晨,我正在晒台练弹弓。“噢!又打中了!”父亲突然走了上来,看了看白墙上坑坑洼洼、面目全非的丑八怪,走过来低声问我:“还疼吗?”我沉默不语。“还疼吗?”“特别疼!”我大声说。父亲和颜悦色地问我:“那个孩子用砖头砸你,对不对?”我摇了摇头。他又问:“那个孩子是不是坏人?”我想了一下,又摇了摇头。“既然你都懂,为什么还要去报复他呢?假如你用弹弓弹破了他的头,或者弹伤了他的眼睛,会怎么样?”我沉默不语。“孩子,你要记住,对人宽容是一种美德。”
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耳边回想着爸爸的话。长大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亲这句话的意义。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和颜悦色:_____
【2】文中第3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描写,写出了父亲对“我”的_____。
【3】文中“我”两次“沉默不语”,第一次表达了“我”的___,第二次表达了“我”的___。
【4】“长大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亲这句话的意义。”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
13、点亮心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多云黯然的午后。
英国小说家洗雪尔-罗伯斯照例来到郊外的一个墓地,拜祭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友。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去时,竟意外地看到文友的墓碑旁有一块新立的墓碑,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
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
炭火般的语言,立刻温暖了罗伯特阴郁的心,令他既激动又振奋。罗伯特迅速地从衣兜里掏出钢笔,记下了这句话。他以为这句话一定是引用了哪位名家的“名言”。为了尽早查到这句话的出处,他匆匆地赶回公寓,认真德逐册逐页翻阅书籍。可是,找了很久,也未必找到这句“名言”的来源。
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又重回到墓地。从墓地管理员那里得知:长眠于那个墓碑之下的是一名年仅10岁的少年,前几天,德军空袭伦敦时,不幸被炸死。少年的母亲怀着悲痛,为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个墓,并立下了那块墓碑。
这个感人的故事令罗布斯久久不能释怀,一股澎湃的激情促使他提笔疾书。很快,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
几天后,文章发表了。故事转瞬便流传开来,如希望的火种,鼓舞着人们为胜利而执著前行的脚步。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还在读大学的布雷克也读到了这篇文章,并从中读了那句话的隽永与深刻。他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几家大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随一个科技普及小组去非洲扶贫。
“非洲那里闹传染病,怎么办,”
“那里一旦发生战争,怎么办,”
面对亲友们那异口同声地劝说,他很坚定地说:“如果黑暗笼罩了我,我决不害怕,我会点亮自己的蜡烛!”
一周后,他怀揣着希望去了欧洲。在那里,经过他和伙伴们的不懈努力,用他们那点点烛光,终于照亮了一片天空,因此被联合国授予“扶贫大使”得称号。
蜡烛虽纤弱,却有熠熠的光芒围绕着它。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支这样的蜡烛。当一个人在气馁、失败,甚至感到有些绝望时,不妨激活自己,点亮心烛。黑暗消失了,留下来的却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黯然( )聘请( )怀揣( )纤弱(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毅然——( )释怀——( )绝望——( )惊叹——( )
【3】在全文起中心作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
【4】蜡烛虽纤弱,却有熠熠的光芒围绕的它。”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
【5】接着这句话仿写:点亮心烛,黑暗就会消失,奇迹就会出现;
点亮心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士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肉是在土堡似的士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维吾尔牧人还喜欢吃沙土灰里烧出的“库乃其”。他们先在沙土里挖个坑,捡来一些干胡杨在沙坑里燃起一堆火,火灭之后,就把包肉的面饼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据说,吃了这种“库乃其”,一天不吃饭也浑身有劲儿。
【1】“馕”字的音序为_______,音节_______,它的另一个音节是_______。
【2】文中画“ ”的句子是什么句式?你能再仿写两个句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库乃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拓展题。
从所给的事物中自选一个,补写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语句。
蜡烛:它虽然不如电灯那么明亮,但它总是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带来光明。
菊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我被母亲拉进她的怀里。(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匆匆》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应该珍惜时间的重要。(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芦苇从泥土里长出了新芽。
改成拟人句:
(2)我们中卫市的变化真大。
改成反问句:
(3)他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
修改病句:
(4)汹涌的洪水迅速冲走了正在河边饮水的大象。
缩句:
(5)这山中的一切,每个都是我的好朋友。
改成双重否定句:
(6)小强的妈妈对小强说:“我今天要加班,你自己做饭吃。”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18、按要求写句子。(8分)
(1)花儿开了。(扩句,至少两处)
(2)何为对李老师说:“李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钱在你心目中是不是最重要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3)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改为反问句)
(4)这个地方很少。(改为夸张句)
19、按要求写句子。
(1)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套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四百多年的大型编钟,至今音乐性能良好。(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必须赶回家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叔叔握着小汤姆的手说:“我会永远照顾你的。”(改为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修改病句: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花开了,很远都能闻到香味。(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滨逊想活下去。鲁滨逊得想办法。(用关联词把两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籍是一把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仿句)
书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展示
以“我的一位好友”为题,写一篇习作。注意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来描写人物的性格。字数不少于450个。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