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下面成语中的历史人物。
四面楚歌_________ 煮豆燃箕_________ 指鹿为马_________
卧薪尝胆_________ 完璧归赵_________ 入木三分_________
2、看拼音,写词语。
kōng xū nuó yí míng mèi tíng dùn chì luǒ luǒ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yuán liàng yī wèi dān gē qīn wěn fān xiāng dǎo guì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先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解释句子。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吾日三省吾身。
(3) 彀弓而兽伏鸟下。
(4) 孰为汝多知乎。
4、在下列歇后语中填上人名。
①________的居处——开门见山
②________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③________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④________断案——铁面无私
5、我会填空。
《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期小说家__________。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中的“柴”应读________。
【2】这首诗描绘的是________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________。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
7、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______的作品,通过_______赞美,表达了作者对 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碧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丝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
“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句用了的______修辞手法,把_______比作绿丝绦。这样比的原因是:①它们的颜色相似:绿丝绦是绿色的,也是绿色的。②它们的形状相似:柳条细长的形状。答案选择(_____)
【4】说说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诵读这首诗,想象着一棵高大的柳树,在春风中袅娜多姿的情景,融进自己对诗句和春天的感受,写一个情景交融的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解释词语。
但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1】写近义词。
骄傲——________奚落——________轻蔑——________懦弱——________
【2】写反义词。
傲慢——________ 轻蔑——________ 懦弱——________
【3】a.将描写铁罐神态的词语写下来。________
b.将描写陶罐神态的词语写下来。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理解划线词的意思。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________
10、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七根火柴(节选)
就在这一瞬间,①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②那个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了,像擎着一只注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③“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然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1】标序号的句子描写方法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文中“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 的方向……”中的“它”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文字表现了无名战士的什么精神?( )
A. 用自己的行动鼓舞大家前进的献身精神。 B. 一心想着部队,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
C. 至死不渝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可贵精神。 D. 爱护集体财物,严肃认真的精神。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森林不单使人( ),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 ),只要钻到树荫里,便立刻( )。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即使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也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特别是一场雨后,( )。
【1】找出本段的一个中心句,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黑体字的句子,用加下划线的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镭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 简单)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镭问世已经十八年了,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每克75万法郎。美国记者由此(判断 推断),仅凭专利技术,应该早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一方了。
但事实上,居里夫妇也正是在十八年前放弃了他们的专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可十八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到惊讶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十万美元,便先找了十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她们肯定会解囊相助,万万没有想到却碰了壁。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呼吁 呼喊)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于是,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赠的一克镭赠予居里夫人。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想在自己的家乡——波兰华沙创建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症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为她捐献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都解决了吗?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卫 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1】用“\”画去文中的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联系短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富甲一方: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囊相助: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国记者麦隆内夫人认为居里夫人早就富甲一方的原因是什么?请在文中用“﹏﹏﹏”画出。
【4】“居里夫妇也正是在十八年前放弃了他们的专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一句体现了居里夫妇___________的精神。
【5】“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到惊讶又非常不平静。”你如何理解“惊讶”和“不平静”?
(1)惊讶: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平静:___________________
【6】居里夫人醉心于科学研究及其大公无私的品质令人无比敬佩,你想怎样赞美这位美丽的女科学家?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光阴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声。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shí sh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zòu còu)。
当蓓(bèi péi)蕾在春风中粲然A (zhàn)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间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B (zhuì)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 )沉着而又默默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 )你权重如山,腰缠万C (guàn),( )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zhèn zhì)千金,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 )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 )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D (yān)没了他的脚印。
【1】用“/”将文中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划去。
【2】根据拼音在A、B、C、D处填写正确的字。
【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还是 尽管 尽管 便 因为
B.仍旧 即使 即使 就 由于
C.仍然 不管 还是 便 因为
D.仍然 尽管 尽管 就 由于
【4】全文运用____的手法,写到了岁月的无情却又慷慨、公正。其中第二至四自然段运用了____句式,而第七、八自然段则运用了____的手法。
【5】本文中的“光阴”有何特点?请分条概括。(写出三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化散文,作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
B.文中作者以“他”指代时间,使时间成为一个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物,从而使难以触摸的事物变得生动可感。
C.本文最值得称道的是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美感。
D.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称“你”,而没有运用第一人称“我们”,表明作者是个珍惜时间的人。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位专做老红木家具生意的古董商,无意中在僻静的穷山村里,发现了一个非常珍贵的老式红木旧柜子,惊喜过后,古董商开始动了心思。
他先是与柜子的主人闲扯聊天,好不容易地扯到了柜子上,随后开价600元人民币表示准备购买。
山里人哪见过这么多的钱?瞪大了眼睛,左右打量了半天,把他看得心里直发毛,最后山里人终于同意了,古董商“怦、怦”跳的一颗心才算稳稳地放回到了原处。
可他马上又后悔得不行,原来当看到山里人这么爽快地答应下来,他觉得自己吃亏了:根本不应该出600块,也许400就足够了。但是又不能反悔,生怕对方看出破绽,于是不死心地围着房前屋后,细细琢磨。
真巧,居然又让他找到了一把脏兮兮的红木椅子,他对主人说:“这个柜子实在太破了,拿回去也修不好,只能当柴火烧。”山里人喃喃道:“要不,你就别要了?”
古董商“大度”地一挥手:“说出的话,哪能随便咽回去?这样吧,你干脆把那把椅子也送给我得了!”山里人听他这样说,当然感激地连忙点头。
古董商笑道:“我明天早上来取这些柴火。”
第二天,当古董商带着车来装柜手和椅子时,看到门前有一堆柴火,山里人走出来:“你大老远的来一趟不容易,我已替你把柴火劈好了。”
“后来呢?”我问古董商。古董商平静地从书架上取出一根木头。
我立刻明白了,笑问:“你还是拉回来了?600决钱一堆烂木头?”
古董商摇摇头:“不止600,是1000元,我另外加了400元劈柴劳务费。”
半晌,他又说:“其实这400元应该算是学费,因为从此我知道了过分贪婪将意味着什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咽回去(____) 半晌(____) 过分(____)
【2】第1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3】山里人最后同意古董商的600元人民币的开价后,“古董商“怦、怦”跳的一颗心才算稳稳地放回到了原处”。想一想,古董商的心为什么“怦怦”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到山里人这么爽快地答应下来,古董商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董商平静地从书架上取出一根木头。这里的“木头”指什么?从“平静”二字你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董商当天临走时说:“我明天早上来取这些柴火。古董商想要表达的是____________,山里人却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
【7】“其实这400元应该算是学费,因为从此我知道了过分贪婪将意味着什么。”古董商的这番话反映了( )
A.他为自己得不偿失的举动后悔不已,十分伤心。
B.他觉得对不起山里人,所以对自己进行了惩罚。
C.过分的贪婪往往会一无所获,他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训。
D.山里人将贵重的红木柜子和椅子当柴火劈了,这让他十分恼火。
【8】用下面的句子作为开头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
我走进了校园,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仿照例句,根据所给的词语发挥想象写句子。
例:(欣喜)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气愤)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原句:鲁肃答应了为诸葛亮借二十条船的要求。
(1)改写成带“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成带“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早上没吃饭,到中午时,肚子饿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八儿对妈妈说:“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型转换。
(1)广场上那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水向前流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笑着对我说:“30年后,我请你到海底世界喝茶。”(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小溪哗哗地流着。
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姑娘捧着硬币对张丽说:“我数了两遍,请您数一下吧!”
(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搭石不是家乡人勤劳的象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刑法这样没常规,岂不是让天下百姓手足无措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就是臣不敢奉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臣不能陷陛下于无道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权善才砍了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 孝,必须杀他!”(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树立过远大理想,学习过模范和榜样,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得到过关心和帮助,收获过掌声和喝彩……这一切都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
请以“成长需要___________(理想、榜样、挫折、压力、失败、掌声、喝彩……)”为题,写一篇习作。可以写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场面,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努力做到叙述生动、形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