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默写。
(1)复恐匆匆说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张籍《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___,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3)_________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4)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月出惊山鸟,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鸟鸣涧》)
2、写出下列同音字。
péng 大( ) ( )松 帐( ) ( )湃
shū 特( ) ( )子 ( )发 稀( )
3、你是如何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幽默成语游戏
例:牙医牙痛 ——不能自拔
(1)替人写春联——(____)
(2)厨师的拿手好戏——(____)
(3)迷路了,回不了家——(____)
(4)最近有流行感冒——(____)
(5)文物保护——(____)
5、根据人名写书名。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__________》 青蛙王子《__________》
刘姥姥进大观园《__________》 武松打虎《__________ 》
6、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①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③。无波真古井④,有节是秋筠⑤。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⑥,我亦是行人。
注释:①都门:都城的城门。②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③春温:指春天般的温暖。④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⑤筠:竹。⑥逆旅:旅店。 |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前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已久,历经世事沧桑,见面强颜欢笑。( )
②第四、五句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
【2】“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一种_________的氛围,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心情。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有人认为是豪放达观,有人认为是失意惆怅,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 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
【2】前两句诗描写出了景物_______的特点。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月光的皎洁。
B.第二句诗中的“湿”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C.末句中的“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情感。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鉴: 。
②徘徊: 。
③渠: 。
④清如许: 。
⑤源头: 。
⑥活水: 。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3】怎样理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
9、读下面短文,再完成后面的作业。
机会的意义
一艘轮船在海上遇难,有个人在沉船之前很幸运地抱住一根木头,随波逐流地漂上一个小岛。他没有丧失信心,走遍全岛,几乎把所有能吃的东西都找了来,并用木头搭了一个小棚子放他的食物,这些食物够他维持一个月的时间,也许就可以等到过往的船只了。
他每天都登上高处向海上眺望,可一个星期过去了,一只船的影子也没瞧见。一天他又去张望,天阴下来,雷电大作。忽然,他见到自己木棚的方向升起浓烟,他急忙跑回去,原来是雷电点燃了木房,大火熊熊地燃烧起来,他希望赶快下一场雨把火浇灭,因为木棚里有他所有的食物啊!可是,当木棚子化为灰烬,天空却变得晴朗了,一滴雨也没有下。
他绝望了,心想这一定是老天断了自己的后路,他心灰意冷地在一棵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就在他停止呼吸后不久,一艘船开了过来,人们来到岛上,船长一看见灰烬和吊在树上的尸体就明白了一切,他说:“他没有想到失火后冒出的浓烟把我们船引到这里,他( )再坚持一会儿,( )会获救的。”机会常常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到来,对于我们来说,( )要有创造机会的能力,( )要有等待机会的勇气,就像在漫漫长夜等待黎明,太阳总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之后升起。
【1】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表示“看”的意思的词,写在下面。
【2】在文中( )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他上了小岛后,心理表现怎样?当木棚化为灰烬后,他的心理表现又是怎
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短文内容,你认为机会的意义是什么?请你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老人与海
[美]海明威
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
它们来了。一条鲨鱼( )了一个身,就( )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 )又一( ),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nǎng)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不容易才把刀子戳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
【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钻 扯 拉 转
【2】从老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作中,可以看出老人________。
【3】选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的情景,表现了老人_____________的精神。
【4】读了这篇文章后,有的同学批评老人太残忍,不爱惜动物。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作者借老人之口说出了一句名言,请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汤姆越想集中注意力看书,脑子就越乱。他只好叹叹气,打了个呵欠,最后取消了看书学习的念头。他觉得中午放学时间老是不到来。空气死一般寂静,纹丝不动,这是最最发困的日子。教室里有二十五位学生在用功,他们的读书声就像是一群蜜蜂的嗡嗡叫声,安抚着人们的心灵,也催人入眠。远处赤日炎炎下,卡第夫山在一层微微闪动的热浪中,显得青翠欲滴,紫莹莹的,远看上去十分柔和;几只鸟儿悠闲地在高高的天空上翱翔;只有几只牛还算是活着的东西,可它们却在睡觉。汤姆心急如焚,企盼着早点下课,不然弄点有趣的活计捣鼓捣鼓来打发时间也好。他七摸八摸地摸到了口袋,不知不觉地,他为之一振,满脸露出感激之情。于是他悄悄地拿出那个雷管筒子,把扁虱放出来,放在那条平平的长条书桌上。这小东西大概也有种谢天谢地的快感,可是未免高兴得有些太早了,因为正当它感激万分地要逃走时,汤姆用别针把它翻了个,让它改变了方向。
汤姆的至友乔·哈帕就坐在他旁边。和汤姆一样,乔·哈帕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看见扁虱,他很感激,一下子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两个朋友平日里是莫逆之交,可到了星期六就成了对阵的敌人。乔从衣服的翻领上取下别针,开始帮着操练这个小俘虏。这种玩法立刻有趣多了。不久,汤姆说两个人玩一样东西既不方便也不过瘾。因此他把乔的写字板放到桌子上,在写字板正中间从上到下划了一条直线。
【1】摘抄好词佳句。
两个景物描写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片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从景物描写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读一读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再联系整本书的内容,从片段中对汤姆·索亚的____、___描写中我感受到汤姆·索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12、阅读短文。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还将至少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近400年中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决定“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因素有(_______)(多选)
A. 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
B. 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C. 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以及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D. 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正常生活。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根据是( )
A.在40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不及太阳总量的1%
B.在40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达到太阳总量的1%
C.在40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超过太阳总量的1%
D.在40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 )
A.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B.人类不懂得保护水资源
C.人类的总人口数的不断上涨 D.对资源过度地消耗
【4】“这一过程还将至少持续40亿年”中“这一过程”指( )
A.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
B.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
C.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
D.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
【5】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光 阴
赵丽宏
他是一种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使锃亮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旧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你( )权重如山、腰缠万贯,( )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惜他,他( )在你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 )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淹没了他的脚印。
【1】在文中( )处填上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或是就由于
B.不管……还是便因为
C.尽管……尽管便因为
D.即使……即使就由于
【2】请用四个词语概括“光阴”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第 1 自然段的大意。(不超过 10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蝙蝠与雷达》节选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jì xì)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mēng méng)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sāi sè)上,一次把媥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选择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系(jì xì)着 蒙(mēng méng)上
塞(sāi sè)上
【2】选文第一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请模仿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________。
【3】照样子,写两个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例:横七竖八、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目的是________;最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它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我还知道人们从____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我被母亲拉进她的怀里。(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匆匆》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应该珍惜时间的重要。(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
16、 句子练习。
(1)书中描述了原始森林里蟒蛇吞野兽的情形。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改为陈述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①今天,人民子弟兵非把这段溃口堵上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镇上的人们已经为他们作了公开祈祷。依然没从洞里传来好消息。(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1)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我放入嘴里的是中指吗?(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2)一只兔子怎么可能同时砸晕3只猎狗呢?(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3)烤过的贝壳不会磨成黑色的细粉。(改为反问句)
(4)不注重细节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陈述句)
21、作文
小学生活一定会给你留下许多回忆,有的使你受到教育,有的使你高兴愉快,有的使你后悔、委屈……请你选择材料,自定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