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晋中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面语段中划线的部分,有语病的一项是( )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①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脚步,也无时无刻没有停歇。在我国,②有多家研究和开发人脸识别技术的企业诞生并推出产品和服务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④随着刷脸技术的发展,日常生活中许多需要身份识别的环节,已经越来越多地采用刷脸的方式来完成

    A.①

    B.②

    C.③

    D.④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稻浪的翻滚,谷粒的沉实,稻香的弥曼,色彩的金黄,都是她特别留心的细节。

    B.“求实存真”四个大字也同时镌刻在了董保存的心上。他醒悟到,长征中的真实细节,还有许多未被挖掘出来。

    C.创造与毁灭、新生与死亡,一条浩荡大河,将这个单纯的哲学命题演译了千年。

    D.水面倒映着的,是一张枯槁的面孔,额骨高凸,皮肤松驰,眼眶深陷,眼里没有一丝光彩,只有呆滞、笨拙和麻木。

  •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出租车的收音机正播放着东盟民歌晚会的动听歌声和舞蹈,让我们感受到民歌的魅力。

    B.在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下,南宁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C.教师节那一天,2018届毕业生许多都相约着回校探望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念之情。

    D.清华大学为全校教师提供课程作业的查重服务,同学间难以出现不再相互抄袭的现象。

  •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添了寻幽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村,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怆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和《观刈麦》,完成后面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主要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作品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鞭挞与抨击,表达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了卖炭翁在冻得发抖的时候,却一心盼望天气更冷。“愿”字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同情。

    C.《观刈麦》主要写了农民一家人辛苦劳碌割麦和一个怀抱孩子的妇人拾麦的情景,作品表达了对贫困人民的同情,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D.“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了人们割麦精疲力竭却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惜”字就是为了赞美人们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美德。

    2白居易的《卖炭翁》和《观刈麦》都是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相同手法抒发内心不同情感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背诵默写。

    (1)黄发垂髫,________。(《桃花源记》)

    (2)青树翠蔓,________,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________,辗转反侧。(《关雎》)

    (4)微君之故,________?(《式微》)

    (5)________,白露未晞。(《蒹葭》)

    (6)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回延安》)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诗人运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想求仕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1)这段文字是作者写给长子__________(姓名)信中的话。

    2)作者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他希望两代人建立怎样的关系?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山看日出

    ①不登西山看日出,到了昆明也枉然。本来,登高看日出,对我来说就是一件富有魅力的乐事。我曾在普陀山看过海上日出,在九华山看过云中日出,在峨眉山看过山顶日出,都各有特色。记忆中,最瑰丽、最壮观、最难忘的一次看日出,既不是高山之巅,也不是大海之滨,而是在昆明的西山。

    ②登西山赏滇池,美不胜收,诗意盎然。从山脚往上,前面是森林茂密、悬崖壁立的高山,后面是烟波浩渺,气势磅礴的滇池,湖光山色,丰艳多姿,花红水碧,鱼跃乌飞,令人心旷神怡。再往上,苍松、翠柏、绿柳、修竹,枝繁叶茂,苍翠挺拔。丛林间交响着不同的天然妙曲,鸣蝉纷纷展开嘶哑的喉咙,各种鸟儿竞相用美妙的歌声呼朋引伴,泉水欢快地潺潺流淌,呈现出一派蓬勃的生机。再往上,慢慢地现出庙堂香火,崖刻石雕:玉皇阁、三清殿,石门……四时不谢之花点缀其中,浓荫满地。最后到了龙门。西山龙门背靠悬崖峭壁,前方滇池全景尽收眼底,无遮无拦,悬在山腰,目眩心惊,这里是登山的重要关口,也是观看日出的绝佳位置。

    ③我在龙门看过两次日出,每次都有不同的风味。第一次,纵目远眺,滇池一望无际,尽是粼粼微波,海平如镜,东方的云霞越来越红。渐渐地,整个滇池和天空都仿佛着了大火似的,火红一片,那水与天仿佛都被大火熔化到一起,分不清界限。转瞬就在这红海深处冒出一个更红、更亮的圆滚滚的火球,越冒越高,不经意间明亮的火球跳出红色的水面,稳稳当当搁在海面。不久,天空海面的颜色变得橙红、桔红、粉红,太阳在云层里辐射出万道明亮的光柱,西山、滇池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美丽的金光。看着眼前的一幕,________。

    ④再一次是带着来自台湾的朋友,一大早在弥漫的浓雾中上了西山看日出。沿途浓雾弥漫,除了道路两旁粗壮的电线杆,什么也看不见,汽车不停地按着喇叭,缓缓地蜿蜒向上爬行。到了龙门,天公作美,雾散云开,浮云布满天空,浓一块,淡一块,眼前像一幅褪色不匀的兰色绸布。滇池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云被,洁白温柔,色彩均匀,茫茫苍苍、平坦整齐,没有棱角,没有折缝,突然云天之间出现瑰丽荣华的色彩,先是拉开了红色的天幕,接着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云海上出现了万道金光,把滇池上的云被照耀成一片片重叠的金色鱼鳞。雄浑的天空,苍茫的云海,壮丽无比,叹为观止。

    ⑤我认为,昆明西山是看日出的胜地。太阳从地平线上爬出来,本不是奇事,奇的是从何处看日出。

    (节选自丹增《昆明印象》,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中,作者提及在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看日出,这与在西山看日出有什么关系?

    2阅读第②段,在A、B、C处补写相应的内容。

    行踪

    景物

    特点

    A

    高山、滇池

    湖光山色,丰艳多姿

    再往上

    苍松翠柏等植物、鸟儿、泉水

    B

    再往上

    庙堂香火,崖刻石雕

    鲜花常开,浓荫满地

    西山龙门

    C

    全景尽收,目眩心惊

     

     

     

    3结合文意,在第③段画横线处补写出作者第一-次在龙门看日出的感受。

    4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和链接材料在写景描写中的共同点。

    (链接材料)

    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马克·吐温《登勃朗峰》)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按要求写作。

    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他们做着平凡的事,过着平凡的日子。也许我们和他们的交集,仅限于几句寒暄,几件小事,或见过几次面。但是,他们却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以至于每每想起他们,我们心中都会泛起涟漪……

    请以“记忆中的你,让我 ”为题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说真话,抒真情。④选材经典,语言连贯,表达得体。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点、校名。⑥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