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读书多,见识广,讲起道理来滔滔不绝,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个大能人,但是也有人认为他如果为人、做事能够踏实点就更好了。
②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但相关史书并没有留下有关他的详细记载,人们只能从前人的闲言碎语中了解他。
③这个人学术研究的能力差,攀龙附凤的本领却很大,一天到晚只想着如何升官而不努力工作。这样的人,能得到重用吗?
④尽管谈判非常顺利,但我们还得小心谨慎,避免节外生枝,因为和我们谈判的那个人是非常难缠的,信用似乎并不好。
⑤一个夹在数个大国之间的弹丸小国,却能够左支右绌,如鱼得水,这得益于该国领导集团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智慧。
⑥随着国学热的渐趋升温,各种国学读物大量涌现,令人自顾不暇。这股热潮如果能够持续下去,必将提升人们的国学素养。
A.②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①③④
2、( )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以解释汉字形、音、义为主要内容的巨型历史性详解字典。
A. 《词源》 B. 《辞海》 C. 《汉语大字典》 D. 《常用大字典》
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D.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宽容失败与追求成功是辩证统一的。①对失败足够宽容,提供给运动员更好的成长环境,他们②可能轻装上阵,冲击更好成绩。“超级丹”在近日的访谈中表示,很多名将参加奥运发挥失常,正是③给自己的包袱太大。④,奥运场上有太多意外存在,以此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不完全客观,压力过大只会起到反作用。一个国家,⑤她的人民获得了自然生成的大国心态时,才是真正的大国。追求成功同时宽容失败的成熟心态,⑥局限于奥运赛场上。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如果 | 就 | 因为 | 此外 | 在 | 不要 |
B | 只有 | 才 | / | 确实 | 当 | 不应 |
C | 如果 | 就 | / | 此外 | 在 | 不要 |
D | 只有 | 才 | 因为 | 确实 | 当 | 不应 |
A.A
B.B
C.C
D.D
5、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苏轼诗词中对“鸿”的书写浩如烟海,经常是用来自喻的。“鸿”是候鸟,随季节的更换飞来飞去;苏轼是个官员,也要随朝廷的差遣跑来跑去,于是他觉得自己像“鸿”。“雪泥鸿爪”出自他早年写的诗,可以说是他有关“鸿”的书写中最为妇孺皆知的了。不过,这仅仅是苏轼写“鸿”的起点。宋徽宗年间,他从贬谪之地海南岛获赦北归。舟至金陵,遇见老朋友法芝和尚,作《次韵法芝举旧诗》:“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这是他对“鸿”的最后一次书写。
苏轼写下“何处不归鸿”的时候,心情无疑是喜悦的,这与写“雪泥鸿爪”时的心境是南辕北辙的。“归鸿”亦有自喻之意,身世的飘忽不定和人境相值的偶然性,似乎被这“归”字消解了去。从“雪泥鸿爪”到“何处不归鸿”,意味着苏轼从悲观中涣然冰释。
A.浩如烟海
B.妇孺皆知
C.南辕北辙
D.涣然冰释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饶宗颐传:香江鸿儒
严海建
对于饶宗颐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特别是在那些炫目的头衔之下,似乎有种尽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却又总是语焉不详。个中缘由,可能在于饶宗颐的不可复制性。我们很难将他归类,很难用简短的一段话来概括他的志业与成就。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不看这个已经被定性的符号化的饶宗颐,而是追根溯源,勾画出一代鸿儒饶宗颐是如何炼成的,从中或可体认到饶宗颐不可复制性的渊源,而正是这种不可复制的奇绝造就了饶宗颐的成就,其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由此得来。
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他说,他今天成为一个学人,这是有因缘的。因缘很重要,就是条件好,应该有的条件都成熟了。有些人大半辈子的经历都花费在创造条件上了,很可惜,很浪费光阴。而他没有这些曲折,似乎是生下来就机缘已熟,于是命定要做学问。当然因缘并不是无来由的,正如我们熟知的那句话: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饶宗颐曾说:“很多的因缘围绕着我,我确实比较幸运,但也说明我有做这些事情的条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个因缘的。”
学人成功,当然以内缘因素为首要,不过也多有外缘背景。饶宗颐一生,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
饶宗颐幼时的家学渊源即为一般人所不及,其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且读书全凭兴趣,这是不可多得的基础。当一般儿童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知识的接受者的时候,饶宗颐却异常的早熟,学习全是就性之所近,很早就开始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其后来走上治学道路的重要基础。从其后来的治学风格中均可见早年学习经历的影响,即始终以学术为本位,视之若安生立命之所在,所作研究全是为己之学,而不是出于功利性的外在目的,且总是能居于主体地位,不迷信权威,具有怀疑精神,见常人所未见。
而饶宗颐治学风格之养成多得益于其优越的外在环境,早年家境殷实,诗礼传家,读书完全自由,且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这样的读书环境自非常人可及,而其后来学术上成就的取得也有赖于商帮的支持以及寓港不归的学术际遇。1949年,饶宗颐为《潮州志》编辑事宜赴港,咨询资助人之一的潮商方继仁,由于方氏的资助,饶宗颐得以寓港不归,遂决定了此后大半生的学术际遇。当大陆政治运动屡起,批判斗争不断时,而饶宗颐得享“偷来的时间”,是为天时。而香港的开放也使饶宗颐能够与欧美汉学界互通声气,促进其学术研究,是为地利。饶宗颐早年从学得父辈师友提携甚多,到港后治敦煌学,方继仁斥巨资为其购入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为当时日本之外亚洲仅有的一套,此后饶宗颐刊布图籍,展览书画,开研讨会,建纪念馆,亦多承潮商财力的支持,此则为人和。
饶宗颐的成就得益于外在的因缘,且此种因缘是多重的,是来自各方面的。饶宗颐的学问领域之宽广,学术视野之开阔,所见史料之广博可以说罕有人能比肩,而这些都是得益于其外在因缘的多重性。但饶宗颐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在此多重外在因缘的影响下不失本我。饶宗颐一生所遇的名师益友不可胜数,其均能以自己既有的学问基础,有所因应,取他人所长,所以饶宗颐的学问都不是照着做的,而是接着做的,正如有学者评价的那样,饶氏治学,“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
当然,除学问以外,饶宗颐在艺术上所达到的境界也是罕见的。饶宗颐集学问与艺术于一身,所以他的生命是充满自信的,是圆融的,是和谐的。在现代中国,一般知识人若是能做到学问上有为,往往因功利心过甚,而失之无趣,饶宗颐做到学问上的有为和生活上的有趣二者兼得,其实这正是儒者所追求的内在圆融。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是特殊的因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现象。追寻这些因缘之由来及其作用,将对于未来的中国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人们总是语焉不详,个中原因可能在于其不可复制性。
B. 幼年时期养成的习惯,为饶宗颐后来走上治学道路,形成风格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C. 饶宗颐受潮商方继仁资助甚多,方氏曾斥巨资为其购入仅有的一套重要文献——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
D. 饶宗颐遇到了众多名师益友,又能以自己的既有学问为基础,博采众长,在多个领域著述颇丰。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 饶宗颐学问领域宽广,学术视野开阔,所见史料广博,很少有人企及,主要得益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缘”。
B. 饶宗颐家学渊源深厚,自小好学多思,耽于想象,读书目的性强,从而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C. 追根溯源去探寻饶宗颐身上的各种因缘之由来及其作用,对于未来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D. 饶宗颐生命充满自信,圆融和谐,所以他既能够学问成就卓著,而且艺术上也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E. 本文结构严谨,着重叙述了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取得成就的种种“因缘”及对待人生的态度。
【3】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饶先生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缘有哪些方面?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2)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杜甫《登高》)
(4)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荀子《劝学》)
(6)__________?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7)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8)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8、补写岀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论语》)
(2)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元嘉草草,_____ ,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5)______ ,______。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山坡羊•燕子》)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大量运用对比描写阿房宫的奢靡,其中将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相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小船任意漂荡在浩渺江面上的样子。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 。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通过写琵琶女的不幸,结合自己在宦途中所受打击,唱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声。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一句写作者希望与神仙相游于天地间。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清末进步思想家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下这样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该诗句常被呼吁大胆破格使用人才的雄辩家引用。
(2)苏轼《赤壁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3)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以水喻愁,表现出诗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诗招南阳秀才
林逋①
莫因公荐偶失意,便擬飘蓬作旅人。
志壮任存题柱②事,病③多争向④倚门⑤亲。
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⑥杏花长自春。
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
【注】①林逋:北宋著名诗人,中年以后隐居杭州西湖。②题柱:意为得到皇帝赏识。③病:失意之情。④争向:怎奈。⑤倚门: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⑥上苑:指皇家园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招”是邀请之意,从结尾看,诗人要邀请秀才到西湖的好山水游玩。
B.三、四句诗人希望秀才能在内心长存希望,不要过于伤感,否则无法面对双亲。
C.五、六句劝解秀才离开京城不要伤感,因为上苑的杏花会一直开放,待他归来。
D.整首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哀景乐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秀才的安慰和鼓励。
【2】古诗中虚词委婉深刻,蕴含丰富,请简要分析“偶”“便”“且”三个虚词的含义。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鏊,字济之,吴人。父琬,光化知县。鏊年十六,随父读书,国子监诸生争传诵其文。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奇之,称为天下士。成化十年乡试,明年会试,俱第一。廷试第三,授编修。杜门读书,避远权势。弘治初,迁侍讲学士,充讲官。中贵李广导帝游西苑,鏊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田,反复规切,帝为动容。东宫出阁,大臣请选正人为宫僚,鏊以本官兼谕德。寻转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寻以父忧归。正德元年四月起左侍郎,与韩文诸大臣请诛刘瑾等“八党”。俄瑾入司礼,大学士刘健、谢迁相继去,内阁止李东阳一人。瑾欲引焦芳,廷议独推鏊。瑾迫公论,命以本官兼学士,与芳同入内阁。逾月,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瑾衔尚书韩文,必欲杀之,又欲以他事中健、迁,鏊前后力救得免。或恶杨一清于瑾,谓筑边墙糜费。馨争曰:“一清为国修边,安得以功为罪?”时中外大权悉归瑾,鏊初开诚与言,间听纳。而芳专媕阿,瑾横弥甚,祸流缙绅。鏊不能救,力求去。四年,疏三上,许之。赐玺书、乘传、有司给廪隶,咸如故事。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荐不起。世宗即位遣行人存问鏊疏谢因上讲学亲政二篇帝优诏报闻官一子中书舍人嘉靖三年复诏有司存问未几卒年七十五赠太傅,谥文恪。鏊博学有识鉴,文章尔雅,议论明畅。晚著《性善论》一篇,王守仁见之曰:“王公深造,世未能尽也。”少善制举义,后数典乡试,程文魁一代。取士尚经术,险诡者一切屏去。弘、正间,文体为一变。
(选自《明史•王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即位/遣行人存问鏊/疏谢/因上讲学/亲政二篇/帝优诏报闻/官一子中书舍人/嘉靖三年复诏有司存问/未几/卒年七十五/
B.世宗即位/遣行人存问鏊/疏谢/因上讲学/亲政二篇/帝优诏报闻官/一子中书舍人/嘉靖三年复诏有司存问/未几卒/年七十五/
C.世宗即位/遣行人存问/鏊疏谢/因上讲学/亲政二篇/帝优诏报闻官/一子中书舍人/嘉靖三年复诏有司存问/未几/卒年七十五/
D.世宗即位/遣行人存问/鏊疏谢/因上讲学/亲政二篇/帝优诏报闻/官一子中书舍人/嘉靖三年复诏有司存问/未几卒/年七十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长官为祭酒,副职为司业。
B.文王指周文王,名姬昌。他是周朝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C.内阁指明清两代的政务机构,清代内阁有三殿,即保和、文渊、文华。
D.乘传指乘坐驿车。文中指乘坐驿车还乡,这是朝廷对退休大臣的一种礼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鏊才华卓异,科场十分顺利。少年时,他的文章就极受人赏识。后来接连考中了解元、会元和探花,授官编修后,仍然闭门读书,远离势要。
B.王鏊恪尽职守,善于进言规劝。李广诱惑皇帝游玩,王鏊趁讲学之机,叙述文王不敢游猎无度的史事,又反复劝谏,皇帝为之动容,不再出游。
C.王鏊为官正直,极力挽救同僚。刘瑾想要害死韩文,又想中伤刘健、谢迁,王鏊极力营救,才使他们得以免祸。后又主持正义,为杨一清辩解。
D.王鏊博学能文,扭转险怪文风。其文章典雅,议论明快,擅长制举,多次担任乡试主考官,取士崇尚经学,摒弃险恶怪异之文,使文风为之一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宫出阁,大臣请选正人为宫僚,鏊以本官兼谕德。
(2)时中外大权悉归瑾,鏊初开诚与言,间听纳。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时代,我们在便捷地点赞、转发中,向朋友们表明“这就是我的想法”。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