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自贡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启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比喻)

    B.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拟人)

    C.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排比)

    D.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反复)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做学问不能只是寻章摘句,必须潜心研究书中义理,才能有所体会。

    B.正确有效的方法与刻苦的行动相结合,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不二法门

    C.2020年新年,一场疫情不期而遇,对整个国家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D.《诗词大会》以全新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节目现场真是高手如云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徜徉其间,峰峦叠峰,峪壑幽深,溪流澄碧,让人乐不思蜀

    B.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C.受雾霾天气影响,远处的高楼大厦模糊不清,简直就是海市蜃楼

    D.刘亮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参加活动的所有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遇其叱咄  一食尽粟一石

    B. 不敢逾约  出近之

    C. 烨然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

    D. 礼愈   则无可用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注释)①遣虎贲收之:虎贲(bēn),武士。收:逮捕,拘押。②核问:查问。③举尔所知:推荐你所了解的人。④诏;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于是乃

    (2)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3请结合文章分析许允之妻有什么过人之处。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分析本诗在色彩运用方面的特点。

    2请从用典角度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请给下列句子排序

    (1)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时间里的杰作。

    (2)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的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3)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4)经历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5)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1)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4)   ,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5)奇文共欣赏, 。(陶渊明《移居两首》)

    (6)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诗人有意,则草木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讴歌了小草顽强的品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   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灯下的女人

    龚妮纳

    昏黄的灯光下,母亲的身影一直烙在我的心上。

    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常常可以看到母亲彻夜手工的场景。长大后,我才知道,母亲曾经是多么的辛劳。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在她那明媚的笑容中发现丝毫的哀怨。那是物质贫乏的七十年代,好强的父亲从村里租来了人家不愿耕种的田地,满腔热情地干了起来。当时,年轻漂亮的妈妈,白天除了照顾我们姐妹俩外,也下地帮老爸做点力所能及的农活。到了晚上,那是母亲的天下了。心灵手巧的她特别会持家,为了省点开支,她每晚都有干不完的活:织毛衣,缝鞋底,裁衣服等等。父亲的衬衫领子破了,她把领子拆下翻过来重新缝上,这样又可以穿它一年半栽。姐姐的衣服穿不着了,妈妈从不马虎地让我继续穿,她总是耐心地拆开来,小心地熨平,然后再用心地重新裁剪,把磨损的层面裁换到不易磨擦的部位。在母亲的巧手下,别人眼里看到的小女儿也是件件新衣服。最让我感动的,母亲常常从箱子里挑出自己的漂亮嫁衣,一件件地修改给姐姐穿。母亲自己穿的大部分是毛衣,因为毛衣可以拆了再织,可以循环使用。一般情况下,我们家的毛衣规律是先外套,再内衣,最后是背心。妈妈还喜欢创新,常在毛衣上绣上花朵或者订上几粒盘纽来做点缀,令村里人羡慕不已。

    八十年代初,社办厂活跃起来,我的母亲被首批录用。由于妈妈接受能力强,很快做上了检验员的岗位。当时,检验员人手缺,领导常常让妈妈把产品带回家检验。这:样可以赚点外快的美差,妈妈当然不会放弃。于是,常常可以看见灯下有个女人在检验产品,母亲柔美的影子静静地映在窗前。

    改革开放后,父亲不再甘心种田地了,他先半脱产跑供销,后来慢慢地,也接了些加工业务自己家里做。当时,老爸和老妈还顾虑重重,不敢一下子投入生产,更不敢放弃工人的职业去盲目创北。只是利用晚上时间,小量试作,慢慢量产。当时所谓的“量产”,大部分都是妈妈熬夜做出来的。接下来的几年,老爸根据加工业务的项目,选择了走五金加工的路子。发展到现在,虽然早已不用母亲熬夜赶活,但母亲还是难逃“灯下女人”的命。因为小厂办在妈妈家,老妈总得开门和关门。每当工人上夜班时,母亲还是没法闲下来,还是会帮着做些活。由于眼力不再好使,她就选择包装产品、整理工具、打扫卫生等活,然后和员工一起下班歇息……

    如今,我也做了灯下的女人。当白日的尘埃落定后,我会坐在灯下读一点书,会网览几篇佳作,也会静静地想一些事情。同样坐在灯下做个女人,我却不敢跟母亲相提并论,因为我远不及母亲那么朴实、那么伟大

    (选自《散文百家》2015年第3期)

    1选文写了灯下母亲的哪些故事?试简要概括。

    2文中母亲具有怎样的形象?试简要说明。

    3文章以“灯下的女人”为题有什么妙处?

    4文中有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指出并加以分析。

    5试简要说明第⑤段画线句子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 10、素颜如雪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 女真是冰清玉洁。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⑨读唐诗宋词 ,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 境界。

    1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

    4从修辞 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5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雪”。

  •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

    爱从未停止   张翔

    (1)那天,我在小区门口的理发店理发,遇到了那个银发的老人。

    (2)那个老人我认识,姓刘,据说是汽轮机厂的退休员工,就住在我家隔壁的小区。以前我下班的时候,经常能碰到他。他总是很悠闲地坐在小巷里跟老人们下象棋,笑声很爽朗。尤其是那稀疏银白的头发特别惹眼。每次有车从小巷飞驰而过,他的头发就像风中的麦浪一样飘起来,让人不禁开始羡慕这迟暮的美好

    (3)然而,有一天他来到理发店,要店老板将他的头发染成全黑。我暗自有些吃惊和惋惜,就连店老板都有些惊讶,问他:您老要染成全黑?染成薄黑行不?

    (4)老人很坚决地说:要全黑!

    (5)店老板笑着说:好的!全黑就全黑,保证让您年轻20岁!

    (6)老人的脸上浮起一丝笑意,说:这样最好,越年轻越好!

    (7)店老板哈哈地笑了起来,问:您老这是老来少啊,是不是要搞银婚纪念啊?

    (8)老人没有回答,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很神秘的样子。倒是我们周围的人听了这句话,忍不住笑了起来。

    (9)自从老人染了发之后,我下班时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也许是因为他的白发变成黑发,不再那么醒目了吧。

    (10)直到有一天,我又见到了他。

    (11)那天,我去附近的一个工地办事。办完事后,我在工地的简易房门口站着抽烟。这时,我看到了远处一个捣砂浆的人,那身影怎么眼熟?我远远地凝视着他,我看到他咬着牙在捣着砂浆。办事的工头问我看什么,我指着那个身影问:那个人叫什么?

    (12)工头说:那个人,大刘啊!怎么,你认得?

    (13)——刘?我看着这个约莫40来岁的工头,猛然悟到了一点什么,就在我准备回避的时候,工头已经喊了一声:大刘——”

    (14)我看到他丢下工具走了过来,他摘下草帽看到我时,眼神慌乱起来,顿时手足无措。

    (15)我连忙憋出了一句话:——刘,你不认得我了?

    (16)他马上会意,一把上来拉住了我的手,说:小张啊……”

    (17)我离开的时候,他送我出了工地,欲言又止。待我身边无人的时候,他吞吞吐吐地说:小张,谢谢你,请你继续保守这个秘密。我孙子得了重病,家里有些紧,我……我想出来多赚两年钱……”

    (18)我转头看见他眼角已经凝了一颗泪珠,于是连忙点头,勉强地微微一笑,眼角也有些湿润了。我拍拍他身上的尘土说:那您多保重!

    (19)工地上已经有人在向这边吼叫了,他望着我不停地点着头,像内心在颤抖,又像是想确认什么,然后,扭头回去了。在他踏进工地大门的时候,我看到他苍老而疲惫的身影忽然挺了挺,然后径直跑了进去……

    (20)回去的路上我想:原来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不会老去,因为他的白发可以染黑,因为他的工作可以重来, ,因为埋藏在他心中的爱从未停止!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2)段中的加横线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3】阅读(14)(19)段,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感人的一处细节描写,并具体分析为什么感人?

    【4】请为(20)段划横线处补写一个结构一致、句意连贯的句子。

    【5】爱从未停止这样的事是否也常在我们的身边出现?请结合文段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庚子之初,疫情来袭,我们本该迎春而聚,却只能御“网”心“通”。在这段特殊时期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一定有许多难忘的经历、见闻和深刻的思考、感悟。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交出你的“成长答卷”。

    要求:认真解读以上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