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供养。
B.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
C.因为是孔隙,所以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D.黄继光愤怒地凝视着敌人的火力点。
2、下列诗句,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绿杨烟外晓寒径,红杏枝头春意闹。
B.杨花榆荚无才思,出门尽是看花人。
C.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D.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3、下面五个小题中,哪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画线的地方应该填入哪一句?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A. 路上行人欲断魂 B. 独怜幽草涧边生
C. 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江上秋风动客情
【2】下面诗句中,哪句是描写春天景色的?(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青青想做张生日贺卡送给妈妈,贺卡上写哪句诗最合适?( )
A.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 )的名言。
A. 李清照 B. 文天祥 C. 顾宪成 D. 杜甫
【5】梅梅说话、做事只想着自己,不懂得尊重别人,你可以送给她一句名言:( )
A.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 功在当代,造福千秋。
C.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D. 言必信,行必果。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博学多通( )
A.可以穿过。
B.通晓,明白。
C.普通,一般。
【2】过是溪( )
A.对。
B.认为正确。
C.这。
【3】欲将轻骑逐( )
A.骑兵。
B.两腿跨坐。
C.骑的马。
5、下列句子中,表述最为严谨、准确的一项是( )
A.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确定这个故事发生在几万年前。
B.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C.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恐龙如何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D.科学家提出假说: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6、下面的破折号与其他用法不同的是( )。
A. 球不见了——掉进了小洞里。
B. 反正我们已经累了,现在休息——正好!
C. 小胖这一大脚——把球射进自家球门。
7、《上帝创世》中,耶和华首先创造的是( )。
A.夜晚
B.白天
C.陆地
D.男人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以后睡觉就________我的鞋,________艾迪的臭鞋还在你的手里,艾迪肯定就在________。
⑵德诺________后,最怕的其实是________,而你给了他________,给了他________,他一直有你这个朋友而________。
9、阅读短诗,完成练习。
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__________________,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_________________,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将上面的短诗补充完整,填写在横线上。
【2】这首短诗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她是我国著名小说家、_______、________。
【3】第一个“风雨”是指___________,第二个“风雨”是指__________。
【4】用“风雨”的不同意思各写一句话。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
科技世博就在我身边
一直以来,科技都是世博会的核心元素之一。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以“科技,让世博更精彩”为总体目标,组织全国科技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和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又一次集中展示的成功宴会。
一是在世博规划建设方面,突出了绿色环保、生态节能、和谐宜居的理念,充分展示了现代建筑体系和现代景观体系的技术创新。如世博演艺中心采用了光电幕墙系统、江水源冷却系统、气动垃圾回收系统、空调凝结水与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程控绿地节水灌溉系统等多项环保节能技术,是一座“绿色生态建筑”。此外,许多参展国家都在修建和布设自己的展馆,带来了大量本国最新的科技成果。如中国馆的设计和建设集成了生态、冰蓄冷、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绿色建筑材料等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和太阳能发电进行照明,实现了中国馆照明用电的全部自给,突出体现了生态环保的科技创新。英国馆又称“创意之馆”,看上去就像“一个会发光的盒子”,所有建筑材料都可循环利用,整个建筑的碳排放量为零。德国馆的“和谐都市”,展示了工业未来发展趋势。日本馆是一座会“呼吸”的展馆,展馆外部由可发电的超清薄膜包围,馆内使用了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
二是在新能源应用方面,突出绿色世博和低碳世博的理念,满足了节能减排的需求。如在世博会期间,世博园区及周边开展了200辆燃料电池汽车、380辆纯电动汽车、500辆混合动力汽车等总计1080辆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示范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行示范。
三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突出了生态和谐循环利用的理念,重点开展了生态环保和资源回用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如世博立体花卉墙将可回收的废塑料再利用变成了植物容器,将绿化垃圾中的枯枝绿叶等有机废弃物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和肥料,同时又将废纸张加工制作成栽培植物的环保型花盆,充分体现节能、环保的循环经济理念。
科技世博与我们息息相关,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1】“宜居”的“宜”的意思是( )
A.适合,适当 B.应该,应当 C.当然,无怪 D.姓
【2】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B.科技,让世博更精彩。
C.绿色生态建筑。 D.突出生态和谐循环使用的理念。
【3】下面不是上海世博会科技创新成果的方面是( )
A.世博规划建设。 B.新能源利用。
C.生态环境。 D.世博演艺中心
【4】在世博规划建设方面,文中列举了以下几个国家的例子( )
A.中国 英国 日本 德国 B.中国 德国 美国 日本
C.英国 日本 德国 美国 D.美国 德国 英国 中国
【5】课文告诉我们的是( )
A.科技世博与我们息息相关,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B.要积极研究科技。
C.要积极开发新能源。
D.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
11、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第___________句描写荷叶。这句话中,写荷叶颜色的词语是___________,写荷叶多而密的词语是___________。
【2】作者细致观察了 种白荷花开放的姿势,并用“ ”画出来。
【3】照样子写一写。
挨挨挤挤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世界远离饥饿
①“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
②1960年,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得到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我们如果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便能提高水稻产量。
③在1964年、1965年水稻开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随后他和助手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仍没能培育成功。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
“野败”。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经过改进品种组合,反复研究,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千克,比常规水稻增产30%。
④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千克目标实现;2004年,800千克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亩产达到900千克;2014年实现亩产1000千克。2019年9月,袁隆平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正在向(亩产)1200千克攻关。”
⑤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⑥“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1】第①段中“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是指袁隆平( )
A.一觉睡了非常久
B.坚持研究水稻50多年
C.梦想一直没实现
D.50多年经常梦见水稻
【2】关于袁隆平获得的奖项和荣誉,列举有误的一项是( )
A.拯救饥饿奖
B.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
C.世界粮食奖
D.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3】第③段中列出“6年时间”“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实验”三组数据的目的是说明( )
A.实验条件恶劣
B.实验方法错误
C.实验过程艰辛
D.实验结果喜人
【4】“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袁隆平的自作诗,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段落是( )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5】有人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骄傲,题目“让世界远离饥饿”改为“让祖国远离饥饿”更贴切。你同意吗?请结合短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把它写下来,并说说解决的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11分)
知识在于积累
今天早上,我到浴室去洗脸,发现脸盆竟盛满了水。这是怎么回事呢?忽然,我被“滴答滴答”的滴水声惊动了,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我昨夜忘了将水龙头拧紧,水滴到盆里,一夜工夫,这无数的小水滴就汇成满满一盆水。
看着这盆水,我想起了爸爸给我讲的故事:周总理小时候写文章写得又快又好,他早早交了卷,就到阅览室看书去了。有一次,同学们等他走后,忍不住问老师,这是什么原因?老师不动声色地从周总理的书包里抽出一个小本子。同学们翻开本子,都吃了一惊。那里面全是他读完书后写的笔记和摘抄下来的好词佳句。老师说 知识在于积累 恩来做得真好啊 我希望你们像他那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
“知识在于积累。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有滴水成河的精神,我们的知识就一定会不断丰富起来。
(1)请给第三自然段中的空缺处加上标点符号。(2分)
(2)“恍然大悟”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周总理是怎样积累知识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有滴水成河的精神吗?如果有,举个例子说一说。如果没有,说说你以后怎么做。(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写法训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发明的神奇外衣由植物纤维制成,非常环保,而且薄如蝉翼,能根据气温自动调节温度。左手袖口上有一个迷你显示屏,用于监测心肺功能和显示体感温度。
这件衣服最强大的功能在于它冬暖夏凉。冬季,它收紧面料间的缝隙,不让一丝寒风穿过,同时,自动升温系统打开,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每一寸肌肤,让人就像置身于温暖的阳光下。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者重点描写的功能是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要大胆也要合情合理。作者描写了神奇外衣在冬季升温的过程,那么它在夏季如何降温呢?发挥想象在横线上写一写。
小提示: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发明”中比较独特的几个功能,有重点地介绍,写清楚它的用途和带来的好处,让读者能感受到你的发明的奇妙。
15、按要求写句子。
(1)衬着 巨大的 蓝天 高耸的 雪峰(连词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
(2)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补充完整)
(3)弟弟真淘气,像______。(写比喻句)
(4)吹着口哨的孩子迅速地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
(5)树叶在哗啦啦地响。(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
(6)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16、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大概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
17、修改下面一段话。
我喜欢特别读书,坚持天天读。工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学校组织了一次读书比塞,我评为了“读书小达人”称号。老师告诉说,好成绩的取得,跟是否坚持读书有很大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我能找出下面病句的病因并修改。(病因填序号)
A.语序不当 B.搭配不当 C.成分残缺 D.句式杂糅
E.指代不清 F.不合逻辑 G.重复啰唆 H.用词不当
(1)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 ________
(2)桃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又红又大的桃子。 ________
(3)他虽然学习很好,但是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________
(4)我们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________
(5)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________
19、习作与表达
题目:那一次我懂得了
要求:用具体的事例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语句通顺,内容充实。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