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松原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他最近出版了一部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B. 李白面对崇山峻岭中的蜀道喟然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张地道出了蜀道的奇险、高峻逼仄和崎岖。

    C. 白居易善写叙事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一句可见其写诗极有捷才,一首《琵琶行》信手拈来,指日可待

    D. 我校杰出校友王昂生教授青年时代就在防灾减灾科研道路上青云直上,使我国灾害防御、减灾和大气科学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安土重迁,到外面发展。

    B. 他原本有幸福的家庭,后来却被自己网上的情人迷住,不听父母的劝告,竟义无反顾地抛下妻子和儿女,远走他乡。

    C. 记得那时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可是他仍然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血气方刚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有深刻的印象。

    D. 如果一个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相当于非洲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用水总量,这绝非耸人听闻,而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出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下列小题。

    有光其人

    朱桂英

    周有光出身于常州的名门世家,曾祖父一边为官,一边筚路蓝缕创办手工工业,不幸遭遇时代厄运。周有光的一生,也遭到了时代的剧烈冲击,厄运与转机相伴而来。

    十岁时,周有光举家移居到苏州,这一搬家可以说改变了周有光的命运。当时的常州人会说,读完中学就行了;苏州人说,一定要上大学;与苏州近在咫尺的上海,则盛行“大学不行,一定要留学”的观念。

    经过严格、艰难的连续六天考试,周有光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在这里,他不仅打下了学术基础,也切身体会到了欧美的先进制度。在走入校门前,他不会穿西装,拍报名照片时闹出了把领带、领结一起系上的笑话。西方大学注重通识教育,他主要学国际贸易方向的经济学。周有光在友人、媒体、公众面前娓娓而道大学期间获得的种种方法论和经验时,百年后的国人很难不产生惊讶、羡慕的表情。

    1925年的五卅运动,使得很多参与其中的中国学生和老师为了表态而离开圣约翰大学,周有光也在其中。新办的光华大学收容了周有光,他在这里读了两年,毕业后去杭州教书,同时参加银行的工作。

    1937年8月13日,被誉为“血肉磨坊”的淞沪会战爆发。正在做银行工作的周有光,常常跟来访的人谈起他死里逃生的一件事。一颗从天而降的航空炸弹落在他身边,气浪将他掀到一条沟里。待他起身之后,发现自己毫发无损,而周围的人全部遇难。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派周有光去美国学习如何办银行。他将工作的业余时间用来读书,他至今仍然念念不忘美国图书馆的服务之好。美国生活不仅让他学到许多专业知识,也体会到了社会管理的很多细节。

    内战即将结束,自认患有“左倾幼稚病”的周有光在建设国家、照顾老母的焦虑下急忙回上海,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同时从事银行工作,但赶上了经济结构推倒重来的时代,最直接的遭遇是薪水骤降。社会主义市场替代资本主义市场,周有光一眼就看出苏联的银行制度落后还不如中国民国时期。此后,深谙西方经济学的周有光,面对正在全国推行的苏联经济学感到格格不入,甚至荒谬。

    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改革运动是受到苏联的倾力支持,原则方案是在海参崴开会通过。有了这段经历,政府很容易想到这位有经验者。1955年.他去北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结束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语文。同时期在上海,他的领导、学生纷纷自杀。职业的转换,居住的迁移,使得周有光在陌生环境中躲过了反右运动。别人一直说周有光命大,福星高照。就这样,他进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从一个业余研究语言者,变成了大陆的“汉语拼音之父”。

    1978年,傅汉思带了些教授组成访问团前来中国,团长是余英时。在中美蜜月期间,又时值外宾的到访,周有光的环境顺势被改善了很多。1984年,周有光终于有机会走出封闭已久的国门。他受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分文不带就上了飞机,凭借海外关系顺利办事。他在回忆时很幽默,一句话带过之后的众多出国经历,“从此,人家就知道我没有死掉,常常有人邀请我出国,有时一年出去几次”。

    解冻年代里,周有光身上的美式教育背景,为他创造了太多的便利和机会。圣约翰大学的校友散布在世界各地,且多是行业内的翘楚,他们每两年开一次校友会,在新加坡租豪华游轮。当周有光因为年迈而行动不便时,同学们还会把录像带送给他。

    经历了波折的生活,见证了时代的多次剧变,周有光在晚年开始思考专业外的政治、历史、文化问题。尤其是1988年12月,他离休了,同年里得到了一台电子打字机可以方便写作。当有了大把闲暇可以挥霍在读书写字上,周有光发表了大量的杂文。

    2008年,李怀宇的《周有光百岁口述》出版,把这位关心时事、批判现实的百岁老人带到了普通读者面前。从此,多家出版社来找他出书,出一本火一本。老人的年岁是个奇迹,能在如此高年龄的时候还关注新闻、反思现实政治、倡导民主道路,闻听者很难不会拍案叫绝。

    (摘编自2013年01月19日《新京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周有光拥有豪门世家,祖辈的业绩相当显赫,但是由于遭受外来厄运,致使周有光家族一蹶不振,彻底改变周有光的命运。

    B. 周有光的学术成就离不开在圣约翰大学求学的这段经历,这段经历为他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获得许多认识问题的方法论。

    C. 在复旦大学教书期间,整个社会正处于经济结构大调整的阶段,周有光的薪水大幅度降低,以致自己产生了照顾老母亲的焦虑感。

    D. 周有光在圣约翰大学接受了美式教育,了解了欧美的社会制度,也使他拥有丰富的海外人脉资源,以及太多的便利和机会。

    E. 淞沪会战爆发后,周有光经历过一件死里逃生的事情。他反复讲述此事,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同胞的热爱之情。

    2文末叙述《周有光百岁口述》等出版情况,有何用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周有光的一生“厄运与转机相伴而来”,请问“厄运”和“转机”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具体阐释。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外出要根据往返路程做好各种准备,到百里之外,需要“__________”,而“__________”,要在出发前三个月就储备干粮。

    (2)现代人常说放下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的也是这个意思。

    (3)《滕王阁序》中,王勃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2)《兰亭集序》中写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自己辞官,摆脱束缚,归田途中内心的喜悦与轻松,能够感受到陶渊明“无官一身轻”的轻松。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不苟且偷生,而要舍生取义的原因。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正直之人不为所容。

    (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送走友人后,因内心惆怅郁结,直至三更,难以入眠。

    B.颔联融情于景,写虫飞、落叶,秋雨连绵,加之梦见友人,可见友情深厚。

    C.颈联承上启下,报晓的钟声,声声马嘶,把诗人从梦中惊醒,又引出下句“相送”。

    D.尾联写再次相送,不见友人,只见浮云飘荡,以景作结,更显孤寂、落寞,余韵无穷。

    【2】《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文皇帝,时为齐随王谘议,随府在荆镇,仿佛奉闻,便投劾星驰,不复寝食,倍道就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高祖形容本壮,及还至京都,销毁骨立,亲表士友,不复识焉。拜扫山陵,涕泪所洒,松草变色。及居帝位,又立七庙堂,每至展拜,恒涕泗滂沲,哀动左右。加以文思钦明,能事毕究,少而笃学,洞达儒玄。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于是穆穆恂恂,家知礼节。大同中,于台西立士林馆,领军朱异、太府卿贺琛、舍人孔子祛等递相讲述。皇太子、宣城王亦于东宫宣猷堂及扬州廨开讲,于是四方郡国,趋学向风,云集于京师矣。天情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诏铭赞诔,箴颂笺奏,爰初在田,洎登宝历,凡诸文集,又百二十卷。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勤于政务,孜孜无怠。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纠奸擿伏,洞尽物情,常哀矜涕泣,然后可奏。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食而已。庶事繁拥,日傥移中,便嗽口以过。身衣布衣,木绵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常克俭于身,凡皆此类。后宫职司,贵妃以下,六宫袆褕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傍无锦绮。不饮酒,不听音声,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小坐押䙅,盛夏暑月,未尝褰袒。不正容止,不与人相见,虽觌内竖小臣,亦如遇大宾也。历观古昔帝王人君,恭俭庄敬,艺能博学,罕或有焉。

    (节选自《梁书武帝萧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

    B.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

    C.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

    D.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本指遭父母等的丧事;本文指的是高祖梁武帝遭逢其父太祖文皇帝去世。

    B.七庙,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诸侯设五庙,体现出尊卑等级秩序。

    C.大同,指古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也指道家所说的人与万物浑然一体,本文属前者。

    D.六宫,指天子的正寝及五处燕寝,也就是皇后和妃嫔的住处,也可以泛指后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萧衍事亲至孝,极尽诚敬。登位之前,祭扫陵墓,泪水让草木也动容;登上帝位后,叩拜祖庙,泪如雨下,至情感动身边的人。

    B.武帝萧衍爱好学习,成就斐然。他天性聪慧敏捷,下笔便成文章,他创作的众多诗赋,文采与内容都能谐调配合,不同凡响。

    C.武帝萧衍勤于政务,崇尚节俭。他日理万机,不贪图享乐,在衣、食、乐等方面都很节制,不举办大的集会酒宴和各种法事,也不曾奏乐。

    D.武帝萧衍端庄礼敬,注重礼教。盛夏暑月,不曾撩起衣裳露出上身;不端庄容貌,不和人见面;与宫内宦官小臣相见,也如同接待贵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形容本壮,及还至京都,销毁骨立,亲表士友,不复识焉。

    (2)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

    【5】梁武帝时期,天下学风浓郁,形成这种风气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面两个等式给你怎样的启示?请整体把握等式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或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