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壁画最有可能出现在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2、下列报刊中,在思想宗旨上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
A.《民报》
B.《国闻报》
C.《时务报》
D.《知新报》
3、“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以下诠释不正确的是
A.“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略中”,指的是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走向深渊
B.“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指的是爆发了辛亥革命,但革命尚末真正成功
C.“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的是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4、如图所示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 )
A.工业化生产的全面跃进
B.三大改造如火如茶
C.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D.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工业化建设
5、希特勒利用经济大危机中的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进行复仇蛊惑。他在纳粹党增到140万后当选总理,随后解散国会建立专政。此材料直接说明( )
A.希特勒大肆进行扩军备战
B.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建立
D.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6、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 )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7、如下图历史人物中,担任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书记的是( )
A.
B.
C.
D.
8、“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的诗词记述的是( )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红军长征的胜利
9、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0、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京师同文馆 B.马尾水师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金陵大学
1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的意思是( )
A.我国工业基础很薄弱
B.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C.人民生活亟待完善
D.对我国建设非常悲观
12、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该书内容的主旨。根据下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标题: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二节 抗美援朝 第三节 土地改革 |
A.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3、以下报刊中,不属于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是
A. 《时务报》 B. 《国闻报》 C. 《知新报》 D. 《民报》
14、他本是一位状元,却放弃仕途创办实业,他是
A.林则徐
B.丁汝昌
C.张謇
D.梁启超
15、他受命钦差大臣,后赴广东禁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他是( )
A.海龄 B.林则徐 C.关天培 D.琦善
16、下列关于1931年到1937年7月中国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大举侵华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国民政府组织中国军民开始在局部地区抗日
D.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内战逐渐走向联合抗日
17、下列历史事件(现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①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开辟
②汉初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③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④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融合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18、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一书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以上说法,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
A.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9、中国人民解放军覆灭蒋家王朝的战役是( )
A.江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20、1971年4月通过的《全国教育工作纪要》,不但全盘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我国教育工作的巨大成就,而且把解放后培养出来的一大批年轻知识分子置于受歧视、受压制、被改造的地位。这表明“文化大革命”( )
A.践踏了民主法制
B.摧残了文化事业
C.阻碍了经济发展
D.破坏了社会秩序
21、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适时调整______政策。
22、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_______”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_______”口号。
23、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歌曲《_______》以抗日救亡为主题,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它定为国歌。
24、______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共十九大上,___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5、文学艺术的成就
(1)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鲁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的《___________》、茅盾的《___________》、曹禺的《___________》、巴金的《___________》、老舍的《___________》等。
(2)徐悲鸿创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宏篇巨作,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3)抗日救亡运动中,聂耳创作的《___________》《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___________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作曲的《___________》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饶的拼搏精神。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年拍摄的京剧《___________》,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___________》。
26、同盟会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
①《________》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②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______________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________》、陈天华的《猛回头》和《__________》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________制度。
③各种革命团体以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________和光复会。
④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2)成立的目的:集中革命力量,建立_____的革命组织。
(3)成立的概况
①成立时间: 1905 年8月,
②主要组成成员: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
③成立地点:在日本东京成立了________。
④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⑤组织机构:选举________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⑥机关报:大会决定创立《________》,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⑦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 、统一的资产阶级______。
(4)成立的影响: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7、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8、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29、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_____,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30、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的《北京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除承认《______》继续生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9年,美国向英、俄等六国提出“______”的照会,这一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31、践行长征精神活动中,小历认为,长征途中八路军过草地这一历程,深深打动了他,他决定奋发图强认真学习。
(1)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小历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2、写出与中国近代化探索相关的事件名称
(1)自强求富,开近代探索之先:
(2)变法维新,圆救亡图存之梦:
(3)三民主义,创民主共和之国:
(4)民主科学,启思想解放之门:
3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这次会议作出哪些重大决策?这次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34、中国近代史即是一部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减少10万匹。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沿海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材料二:“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中国近代哪一运动?指出这一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至少两位)、口号、最终目的、结束标志。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一运动的积极作用。
(3)材料二中“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什么?列举这一时期我们利用西方“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所取得的的成果(至少两项)
(4)由材料二概括,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