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政府在新疆设置行省是
A.1882年
B.1883年
C.1884年
D.1885年
2、如图是2003年保利集团以3千多万港币的价格拍下的圆明园文物——猴、虎、牛三铜首。据统计,中国流失到国外的文物达到了164余万件。其中100多万件牛铜首猴铜首虎铜首都是从圆明园流失掉的。与此有关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日俄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3、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创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揭开了近代中国崭新的一页。跨越时空,在这一年里我们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 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
B. 跟随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
C. 在报纸上读到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新闻
D. 收集到大量的《新青年》杂志
4、穿越时空隧道,你作为身居京城的居民,1895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
C.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
D.八国联军烧杀抢掠
5、孙连仲将军命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中国军人用勇气和生命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利。这一壮举发生在( )
A.台儿庄
B.平型关
C.长沙
D.武汉
6、著名作家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党和政府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武力解决
C.国共合作
D.九二共识
7、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到“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人民已经掌握了生产资料
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8、东北地区曾流行着这样的民谣:“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民谣中“苦难十四年”从何时开始
A.九一八事变
B.甲午中日战争
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对于现在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专家评论说:“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的危机感剧增。日本想借钓鱼岛问题联合美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位专家眼中的日本“第一次和第二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是指
①甲午中日战争②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10、下图是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清朝官员手中的上谕是“乱事肃清”,钦廉指1908年孙中山等人,发动的钦州廉州起义,这说明( )
A.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B.这些起义直接打击清政府的统治中心
C.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D.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1、近代史上,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单个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 中俄《瑷珲条约》
B. 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
C. 中俄《北京条约》
D. 中俄《改订条约》
12、“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这段诙谐有趣的话所反映的史实是( )
A.通西域
B.通南美洲
C.通北美洲
D.通非洲
13、1907年,北京城一茶馆有4位当地居民在聊天。张三说:“我看见谭嗣同赴法场。”李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五说:“我读过《民报》。”赵六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其中有一人在说谎。说谎的是( )
A. 张三 B. 李四 C. 王五 D. 赵六
14、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首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不是东西”。该对联讽刺的是( )
A.清朝宜统皇帝被迫退位
B.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C.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D.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妥协
15、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日本
D. 美国
16、“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役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事实在同一条约的是( )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
D.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7、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其中盘踞在东北的是
A. 直系军阀
B. 奉系军阀
C. 皖系军阀
D. 桂系军阀
18、辛亥革命从政治上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经济上废除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是( )
A. 抗美援朝 B. 土地改革 C. 三大改造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下表是黄海海战中日力量对比表,在这场海战中中方损失惨重。其原因是
北洋海军 | 参战舰只10艘,总吨数31336吨,总马力46200匹,大炮总数173门,小口径炮149门,官兵总数2054人 |
曰本联合舰队 | 参战舰只12艘,总吨数40849吨,总马力73300四,大炮总数268门,小口径炮257门,官兵总数3630人 |
A. 缺乏外援
B. 实力差异
C. 不习海战
D. 指挥失误
20、在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追求利润的企业”的是( )
A.福州船政局 B.湖北织布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安庆内军械所
2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____》,真正的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决定____为国务院总理。
22、下图名称是______
23、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___________。
24、制造借口是列强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惯用伎俩。
(1) 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贸易,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两国在俄美的支持下,分别以“ ”和“ ”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3)1900年6月,为镇压 ,英美等八国组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25、从19世纪( )年代到( )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 )的洋务运动。
26、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
27、1851年1月洪秀全率众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的地点是广西桂平县_______;1905年8月在_______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28、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的是____;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____。
29、1985年,我国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开辟为______区;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______的成员,开辟了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
30、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___________。
(2)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___________,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中华书店、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___________,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31、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这次合作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请说说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内战。第一次是1927~1936年的十年内战;第二次是1945~1949年的解放战争。在解放战争期间,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在哪次战役中被推翻?这次战役有何影响?
32、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是谁?他于1851年1月在哪里发动起义?领导的军队称为什么?
(2)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如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建设之路”,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加了综合实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材料二:党的十五大之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建设之路”的伟大旗帜,中华民族这个“东方巨龙”一定会日益“强起来”,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材料三:“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国人民“富起来”得益于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决策?
(2)改革开放先从哪里开始?对外开放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3)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什么?
(4)材料一中邓小平“建设之路”指的是什么?
(5)根据材料三,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实现中国梦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指的是?
34、19世纪中期起,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材料一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二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企业一例。你认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只能“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中的“民”指什么人?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还有哪些“未竟之功”?
(4)据材料四,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他还有哪些贡献?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