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B. 《社戏》这篇散文,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C. 《灯笼》中“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D. 腰鼓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B. 如果全民都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整个民族的性格就会得到润物无声。
C. 随着我市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D. 家长为自己孩子购置的多功能电话手表,是一种可以双向通话,能准确定位,并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设备。
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
B.同学们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享受着天伦之乐。
C.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被公然拍卖,大家义愤填膺。
D.有些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就变得患得患失,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
4、蟋蟀舒服的“住宅”是( )建造的。
A.利用现成的洞穴
B.自己挖掘的
C.与别的昆虫一起挖掘
5、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答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芳草长堤,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2)中原乱,___________________,几时收?_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3)晏殊在《浣溪沙》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怅惋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5)请把李清照的《如梦令》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7、名著阅读
(1)《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________ (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________”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2)《苏菲的世界》讲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上只有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从此,神秘而不寻常的来信接踵而至。
(3)(作者)________在《给青年的12封信》中,给我们中学生指点迷津,拨开生命的迷雾,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这天,有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 A 看似没看,他知道这题签上无论写嘛,全不算数,真假还得看画。他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 A 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绝不多看一寸一分。
(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 )
请指出文段中的“A”是谁,并联系全书,说说“A”最后为什么“卷起被服卷儿”离开了古玩行?
8、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能否参加诺奖授奖仪式,还要看身体情况
本报记者 王君平
①10月6日9时,一件灰色毛衫罩着紫红色的衬衣,屠呦呦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A屠呦呦坦言,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而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荣誉,它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②三句话不离本行,屠呦呦说起 甲 (倾泻、倾注、专注)了她40多年心血的青蒿素滔滔不绝。虽然已85岁,但她记忆力惊人,能准确地说出青蒿植物分类的英名名称,还指出当初日本植物学家在编订草本植物时定名有误。生涩的专业词语,再加上屠呦呦软软的吴侬口音,让人有时反应不过来,但又不得不佩服老人家的执着。她面前的茶几上放着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她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她常常下意识地随手翻起这本书。
③“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屠呦呦说。
④让屠呦呦没想到的是,青蒿素研究不断被国际认可。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称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如同展开双翼的拉斯克奖杯被放置在对面的书架上,旁边摆放着屠呦呦和女儿、外孙女的合影,这是屠呦呦去领奖时和家人的合影,被屠呦呦老伴称之为最温馨的照片。
⑤B整个采访过程,屠呦呦表情平静,鲜有笑容。对屠呦呦来说,获得诺奖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在她看来,荣誉是荣誉,要辩证看待,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淡定从容的背后,是她对中医药执着的坚持。在她看来,中医药确实是伟大宝库,应该让它发挥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为人类健康造福。她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此次获得诺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科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耀。
⑥获得诺奖后,屠呦呦的电话被打“爆”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约定在北京时间6日15时与她通话。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乌尔班•林达尔正式通知屠呦呦获奖,并向她表示祝贺,希望她能参加授奖仪式。屠呦呦表示感谢,但能否参加授奖仪式还要看到时的身体情况。
⑦在屠呦呦手中,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中国之蒿由此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07日04版)
【1】请在文中第②段括号内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入画线的 甲 处
【2】文中有划线句A.B两句,请任选其中一句,进行赏析。
【3】“能否参加诺奖授奖仪式,还要看身体情况”仅是原文的副标题,请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写一个主标题,字数不超过八个字。
【4】其实早在屠呦呦获“拉斯克奖”之际,就有媒体专门开版对相关话题进行了评论。
据报道,屠呦呦当年在实验中陷入困境,最后遍查古籍,在1700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线索(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才取得重要突破。
但有反对中医者认为,不能夸大中医药古籍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古书中提到的传统加热煎服,会破坏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从而失去疗效。是化学研究和提纯工艺,才让青蒿素得以开枝散叶,是通过大量的化学实验分析,才确定了青蒿素的治疗疟疾的原理。
请你根据以上内容发表你的观点。
9、作文
岁月是一条不老的河,逝去的是时间,留下的是记忆。打开尘封的往事,总会有一些人和事永远留在心中,让你刻骨铭心,让你难以忘怀。
请以“留在心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