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下面的句子,在后面的( )里写出主要意思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______)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的园中 踏着(________)
(________)的清响 涉过(________)
(________)的暗绿 抖去(________)
(________)的雪花 曝着(________)
3、我还读过寓言故事《____________》。这则寓言故事,使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
4、看拼音,写词语。
xiǎnɡ shēnɡ cuì niǎo dā chē tūn rù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5、选词填空。
宁静 平静 安静
(1)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 )。
(2)上课了,教室里立刻( )下来。
(3)夜晚,小山村里( )极了。
6、课内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1)闻:___________________
(2)涕: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7、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七律 长征》上用“/”划分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朗读重音。
2.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
开颜——
3.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
4.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动宾短语概括)
5.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诗。
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8、先将古诗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江畔独步寻花
__________________,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__________________?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_。
【3】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桃花之美的______之情,也流露出诗人______的心绪。( )(填序号)
A.厌恶 开心自在 B.欣悦 无奈、哀愁
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如一阵清风唤醒了大众对朗读的情感。《朗读者》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如节目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其中一段开场白是这样的:“其实,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而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材料二】当我们被另一档热播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见字如面》中的信件感动得眼角湿润时,有没有想过,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习惯了在键盘上“敲字如飞”,还能不能写出几个像样的字代表我们的“面”呢?现在,我们也许已懒得动笔写字了;也许提起笔来,不是忘了字就是写了错别字;也许即便写出来,字体也实在有碍观瞻。
【材料三】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写字。”我们总结说“字如其人”“见字如面”,写得一手好字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机遇。练字如修面,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内在气质。
【1】材料三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朗读者》下一期的主题词是“母爱”,下列哪些诗句不可以作为场景宣传语?( )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D.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3】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朗读者》的播出唤醒了大众对朗读的情感。( )
(2)“字如其人”,所以说学习语文主要就是为了学写字。( )
(3)材料二告诉我们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只需要在键盘上打字,不需要练习写字。( )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用一句话提取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小猴栽树
春天,小猴子在山坡上栽了排梨树。它告诉小伙伴们:“我栽的梨树要结梨子啦!”
小山羊正在栽杏树,它对小猴子说:“兄弟,你高兴得太早了。梨树要五年才结果呢!”小猴子一听,心里凉了,忙问山羊:“你栽的杏树几年结果呀?”山羊回答说:“只要四年。”
小猴子连忙把梨树拔了,改栽杏树,又告诉伙伴们:“我的杏树四年就能结杏子。”
小黄牛正在给果树施肥,它抬起头来对小猴子说:“吹什么,我种的桃树三年就能结大桃子!”
小猴子很后悔自己栽了杏树,又连夜拔掉杏树,栽上了桃树。然后,它又开始吹嘘了。
小白马正在给橘子树浇水,它告诉小猴:“我种的橘子树只要两年就能结果了。”小猴子一听,又动心了, 。
几年后,漫山遍野的果树丰收了!种梨的得梨,种杏的得杏,种桃的得桃,只有小猴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1】短文一共有__个自然段,其中第2自然段有___句话。
【2】想一想,写一写。
小猴子栽过( )( )( )和( ),结果( )。
【3】小猴子最后的结果是谁造成的?你想对小猴子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月迹》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象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一个孩子,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你们做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请你跟孩子们一起找,写出你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并分别指出这些地方的“月亮”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段最后有关“月亮是个什么”的对话中,你认为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月亮还只是天上的那轮明月吗?请结合选段的相关内容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文中的奶奶还是喜欢孩子们?结合文章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标点符号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断句不同句子的含义会有很大差别。
古时有位书生到亲戚家串门,顷刻间外面就下起雨来,这时天已将晚,他只得打算住下来。
但这位亲戚却不乐意,于是就在纸上写了一句话: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书生看了,即刻明白亲戚的意思,却又不好明说,就心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加了几个标点: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亲戚一看,这句话的意思完全反了。也就无话可说,只好给书生安排了住宿。
那么亲戚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呢?请你给这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表达亲戚的意思。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13、阅读。
那个星期天(节选)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大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大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根据课文填空。
(______)的变化 (______)的黄昏 (______)地消逝
【2】第二自然段中出现三次“一声不吭”,每一次作者心里是怎么想的?请以第一人称写一写。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的心情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再到_________的变化。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如果那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没把午觉睡过了头,你认为母亲会带“我”出去玩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字
我的老师
苏叔阳
①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②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尽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③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④ 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⑤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⑥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⑦ 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⑧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刘老师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式变化。(6)
①.乐乐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听到了泉水的声音。(把句子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昨天的作业我已经写完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用加点关联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大本营。(10分)
(1)我写完了作业。(改成“把”字句)
(2)红旗飘扬。(把句子写的更生动、具体)
(3)小明生病了。小明没有来学校上课。(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4)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伞。(缩句)
(5)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修改病句)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养活你这样的孩子能做什么!(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枣核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①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看着这精致的花灯,我不禁交口称赞。(修改病句)
(2)它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 (缩句)
(3)浪磨圆了岸边的石头。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4)满月的小猫不是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吗?(改为陈述句)
(5)给下面句子加上不同的标点,使它们表达不同的意思。
①我 表 扬 他 也 表 扬 你 怎 么 样
②我 表 扬 他 也 表 扬 你 怎 么 样
20、绿色的椰子树摇曳着绿臂,向滩边的仙人掌述说着什么。(仿照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看图写话。
提示:看看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