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___你真专心哪___我忍不住轻声问他___没想到他头也不抬___理也不理我___
(2)___好骄傲的年轻人___我正想着___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___心不由得咯噔一跳___福利工厂___原来___他是个聋哑人___
2、照样子,变新字,再组词。
例:肖哨(口哨)悄(静悄悄)
方__(_____)__(______) 付___(______)__(_____)
例:吵_抄(抄写)
胁___(_______) 彩_____(______) 浸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瞬间( ) 消逝( )
似乎( ) 期望( )
4、比一比,再组词。
惠( ) 拂( ) 拨( ) 娇( )
慧( ) 佛( ) 泼( ) 骄( )
5、积累填空。
(1)汉代王充说:“智能之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学者须做到“________之,_________之,慎思之,____________之,笃行之。”
(2)读了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你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补全诗句。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时偶然写的。
【3】古诗从自身和________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________与淡淡的伤感。
【4】诗句“________”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诗句“________”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难忘故乡的思想感情。
7、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②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④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填空。
【2】诗中运用了 、 、 等修辞手法。
【3】诗词中“暖”字暗示了_______;“寒”字暗示了______________。
【4】诗中第②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 。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的“排闼”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2】下面对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9、阅读。(20分)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博(bó bé)士学位,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 金钱 地位 名誉 他都有了
但是,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jì jí)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
钱学森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他激动地说 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 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2)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11分)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5分)
立即 —— 突然 —— 营救 ——
(4)文章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开心阅读。
鲁迅的学习和玩耍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会背了。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他还是背出来了。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他怎样玩呢?第一,他喜欢种花。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讲怎样种花的书——《花镜》来看。他还在各种花旁插上竹签,写明花的名称,弄得津津有味。第二,他喜欢描画。那时候没开设美术课,他自己买了一些薄的纸,蒙在绣像小说上,把书上的人物、房屋等描下来,再订成一本一本的小册子。这对他以后在南京矿路学堂学画图很有帮助。
鲁迅小时候的学习和玩耍,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同时要玩得有趣有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短文内容填空。
鲁迅小时候读书不光凭自己的____________,还依靠自己的______________。
鲁迅小时候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他不是玩得____________,而是玩得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写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的老师(节选)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亲杀鸡剖鱼,很有些善良,但对家里所有的来客都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孩子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老师的。
①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束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疼不疼?”人们对于美好的东西,往往不加爱惜,只想占有,甚至加以残害。孙涵泊却视一切都有生命,加以怜悯、爱惜和尊重。我想,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②晚上看电视,七点钟,当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时,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子过闹市,不敢挤人,惟恐人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孙涵泊却无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③有一次,我在他家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耳朵。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我的文章和书法本不高明,却向来有人恭维,我也恭维过别人的,比如听别人说过某某的文章好,拿来看了,怎么也看不出好在哪里,但我要在文坛上混,又要证明我的鉴赏水平,或者某某是权威,是著名的,我得表示谦虚和尊敬,我得需要提拔和获奖。孙涵泊无视权威,不瞧脸色,不拐弯抹角,说话直奔事物的根本,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大大方方,自自然然。的的确确,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1】从文中看,作者描写的老师是一个________(岁数)的小孩,名叫_________。
【2】文中已经用序号标示出三个部分,请你改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件事,并根据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标题: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师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别人身上任何一方面的优点都值得学习。
B.孙涵泊对外人总是显得傲慢,说明他很冷漠。
C.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往往童言无忌、童心无邪。
D.孙涵泊身上具有的美好品质是很多大人身上所没有的,令作者欣赏。
12、_____________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特别快。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十分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他一番忠告,说:“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记,用心想。”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才明白,他读过的书之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他记忆力不好而是他读书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的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的读书,既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能重点的进行记忆,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差。
从此,他每读完一段书,就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点,且留心把重点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
【1】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的词语。
(1)囫囵吞枣: 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积月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陈正之以前是怎么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了朱熹的忠告后,他又是怎么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寓言,回答问题
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 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
【1】给寓言拟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小花猫》,并回答问题。
小花猫
我家有只小花猫,它长得可有意思啦!我给它取(qǔ)名叫小花。小花的头圆圆的,两只耳朵像三角板(bǎn)在那里扎(zhā)着。它的眼睛虽(suī)然小小的,却很有精神,远远望去,好像两只发着绿光的小灯泡。
小花的嘴两边各长着三根长短不齐的胡子,吃起东西来一动一动的,真可爱!它的爪子尖尖的,像小钩子一样。因为它四只脚底下各有一个小肉垫(diàn),所以它走起路来,不发出一点声音。它的尾巴又细又长,跑起来翘(qiào)得老高,捉老鼠时总抖个不停。
小花可是我们全家的开心果,你们喜欢它吗?
【1】这篇短文共有(_____)个自然段。第一段共有(_____)句话。
【2】小花猫的眼睛_______,爪子______,尾巴__________,翘得老高。
【3】下列哪幅图和文中的小花猫长得最像( )
A. B.
C.
【4】小花猫走路不发出声音的原因是什么?用“ ”从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15、按要求写句子。(8分)
⑴我们取得了优异成绩。我们没有理由骄傲。
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⑵妈妈对我说:“放学时,我去学校接你。”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⑶鸟儿放开嗓子鸣叫起来,好听极了。
①改为拟人句:
②改成比喻句:
16、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这个句子采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__。我也能用这种修辞方法写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17、大树用绿荫滋润着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仿照例子写你喜欢的一种花)
__________
(2)水是那样绿,绿得像一块翡翠。(仿写)
玫瑰花是 ________
(3)他们高兴极了,唱了一首又一首,还围在一起跳舞。(仿写围绕一个意思来写)
雨下得真大, 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练到后来,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越来越大。
改成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扁鹊退了出去。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能连词成句,并加上标点。
栽种的 已经 邓小平 长大了 亲手 柏树 爷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30分)
题目:告诉你一件新鲜事
要求:仔细审题,要注意突出“新鲜”这一中心,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字迹工整,400字以上。
邮箱: 联系方式: